1. 船舵的發展歷史
從經驗和出土文物上都能看出,舵是由槳演變而來。槳可以在作推進工具時,兼顧控制航向。但當眾多槳手劃船時,既要推進又要控制航向就相當困難,於是就專設一名槳手控制航向,他位於船尾,因為船尾距船的轉動中心較遠,在改變船的航向上最省力、快捷,同時他又與推進槳手互不幹擾。後來船體加大,槳葉面積也隨之增加,就逐漸產生了舵。
在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據今已近兩千年,在其尾部正中位置上已經有了舵,這個舵比操縱槳槳葉的面積寬展很多,還殘留著以槳代舵的痕跡。但從世界范圍來說,它是最早的舵,到了12世紀末,相當於我國南宋時期,在西方教堂的雕刻上才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舵。
宋元時期,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海外貿易步入高峰,內河運輸的規模也遠勝前代,這一時期造船技術也發展到空前的水平。《清明上河圖》以寫實手法描繪了在都城的運河汴河上行駛的20多條客船、貨船、漕船和渡船,體現了當時內河船高超的製作技術,同時可以看出沿用至今的先進舵型,在當時已經被普遍運用。從這些作品和後來人們仿製的模型上,你能看出古代聰明的造船者,根據不同水域,為舵設計了不同的外形。
1974年在福建泉州海邊出土了一條南宋末年的海船。一般來說,先進的造船技術更多體現在海船的製作中。歷史上我國福建打造的尖底海船名滿天下。
船舵在商朝已經使用,其形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
古代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垂直舵桿和水平舵柄組成。在舟楫活動早期,航向靠槳操縱,尾部的操縱槳因逐漸增大槳葉面積而演變成舵。1955年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設有船尾舵,反映了槳的演變。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和劉熙所著《釋名》等,對舵都有解釋,說明舵的應用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到唐、宋時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有的舵的舵葉面積延展到舵桿之前,使舵桿前後的水壓力比較平衡,使轉舵省力,稱為平衡舵。有的在舵葉上開菱形小孔,使舵葉兩側的水相通,轉舵既省力又不影響舵效。有的加設懸舵索和絞舵裝置,以便根據航道深淺調整舵葉入水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護。後來大型船舶增設了操舵裝置,由滑車、繩索等組成。
2. 船舵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原理:船用舵是小展弦比(即舵高與舵寬比值)的平板或機翼結構。當舵轉動時候,作用在舵葉上的力可以分解為舵阻力與舵升力,其中舵阻力是沿著流體流動的方向(也就是船舶航行方向),舵升力垂直於流體流向。舵升力相對於船舯會產生轉舵力矩,使得船舶轉向。
船舵本義:船尾用以控制行向的裝置。單提「舵」字,默認一般指船舵,如把舵(掌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車舵(汽車駕駛時控制方向的裝置)」和「機舵(應用偏航運動原理製作的飛機末尾部分的附著有紋摺的,或可活動的輔助機翼,在飛行時用來控制其水平動向)」。「船舵」,附設於船體外,利用船舶航行時作用於舵葉上的流體動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和舵桿組成。
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一般位於船尾,又稱船尾舵,它是中國造船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
3. 中國古帆船何時有的舵輪(就是像方向盤那個東西)
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出土的東漢陶船
4. 船舵的寓意是什麼
傳作的意義就是船舵的港風象徵著家事事業,一帆風順,順風順水,這船舵象徵著領航者,引領著船事業航向理想的彼岸,一般都是情侶象徵,一起遠航,你在一起永不分離。船舵在掌控中象徵著家事,事業一帆風順,順風順水。
5. 請問輪船用的舵是哪個國家的發明的
是中國的 網路 船舵 里有
6. 中國什麼時候出現船的啊
中國人是船舵的發明者,而全世界最早的船舵(原始的艄形舵)是在洞庭湖區澧陽平原距今7000-6000年的城頭山遺址中發現的。在澧陽平原的常德市發現的一面東漢銅鏡上,有一艘雙帆大樓船的紋飾,樓船尾部有一座「舵樓」,舵樓中安裝有艄形舵,似與城頭山出土的艄形舵有傳承關系。常言道,「大海航行靠舵手」,船舵的出現,不僅意味著人類從自給自足式原始漁業時代的結束,商品漁業時代的開始,也意味著短途航運時代的結束,長途航運時代的開始。更意味著海洋時代的到來。其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求採納
7. 輪船上的舵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是中國人發明的!最遲是在漢代, 中國人發明的船舵大約於10世紀時被阿拉伯人引用,約13世紀初傳入歐洲,成為15世紀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探險船隻必備的裝置。
8. 船舵的寓意
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一般位於船尾,又稱船尾舵,它是中國造船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按功能劃分,船舵分為平衡舵、升降舵、開孔舵等類型。按用途分,船舵分為河船舵和海船舵兩大類。
「舵」從舟,它聲。本義:船尾用以控制行向的裝置。單提「舵」字,默認一般指船舵,如把舵(掌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車舵」和「機舵」。「船舵」,附設於船體外,利用船舶航行時作用於舵葉上的流體動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和舵桿組成。
(8)船舵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從經驗和出土文物上都能看出,舵是由槳演變而來。槳可以在作推進工具時,兼顧控制航向。但當眾多槳手劃船時,既要推進又要控制航向就相當困難,於是就專設一名槳手控制航向。
他位於船尾,因為船尾距船的轉動中心較遠,在改變船的航向上最省力、快捷,同時他又與推進槳手互不幹擾。後來船體加大,槳葉面積也隨之增加,就逐漸產生了舵。
船舵在商朝已經使用,其形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古代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垂直舵桿和水平舵柄組成。
在舟楫活動早期,航向靠槳操縱,尾部的操縱槳因逐漸增大槳葉面積而演變成舵。1955年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設有船尾舵,反映了槳的演變。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和劉熙所著《釋名》等,對舵都有解釋,說明舵的應用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到唐、宋時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
有的舵的舵葉面積延展到舵桿之前,使舵桿前後的水壓力比較平衡,使轉舵省力,稱為平衡舵。有的在舵葉上開菱形小孔,使舵葉兩側的水相通,轉舵既省力又不影響舵效。
有的加設懸舵索和絞舵裝置,以便根據航道深淺調整舵葉入水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護。後來大型船舶增設了操舵裝置,由滑車、繩索等組成。
9. 關於船舵的原理
船舵其實就是位於船尾的一隻大槳,人們把它固定在船身上,然後利用杠桿原理,通過轉動這個大槳長柄的位置來帶動水下的槳片,從而調節和控制船隻行進的方向和路線。
古代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垂直舵桿和水平舵柄組成。在舟楫活動早期,航向靠槳操縱,尾部的操縱槳因逐漸增大槳葉面積而演變成舵。1955年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設有船尾舵,反映了槳的演變。
(9)船舵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根據舵桿軸線在舵葉上的位置,可分為平衡舵、不平衡舵和半平衡舵。平衡舵的舵壓中心至舵桿軸線的距離小,故轉舵力矩小,但舵在水流作用下易擺動,是中國造船技術一項重要的技術發明。
平衡舵轉舵時,由於軸線前後部分所受的水動力對軸線的力矩,方向相反,因此轉舵力矩小,可以配用功率較小的舵機。軸線之前的舵葉,在轉舵時起平衡作用,故稱平衡部分,整個舵也因此稱作平衡舵。
平衡舵多採用懸掛支承,其舵軸所受彎矩大,要求有較高的強度。此外,其平衡部分向軸線之前伸延,對船尾線型影響較大。懸掛式平衡舵多用於有兩個以上螺旋槳的艦艇。
10. 船舵有什麼作用
舵是安裝在船尾後操縱航向的裝置。舵雖然是小小的裝置,但它能使龐大的船體運轉自如。其奧妙在於,航行中的船隻,如果要向左轉,就要將舵向左偏轉一個角度,水流就在舵面上產生了一股壓力,即舵壓。舵壓本身很小,但它距離船的轉動中心較遠,所以使船轉動的力矩比較大,船首會相應地轉向左方。「舵」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貢獻,它改寫了世界航海事業的歷史,為航海者進行遠洋航行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