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四大發明外傳及影響

中國四大發明外傳及影響

發布時間:2021-08-11 01:20:57

1.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的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 2002-12-01
版次: 1
頁數: 654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2.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的介紹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的書

3. 簡述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產生過程及外傳情況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4. 中國四大發明及其影響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5.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的目錄

第一章 造紙術的發明
第一節 有關紙的一般概念
一、紙未出現前的古代書寫紀事材料
二、論紙的定義
三、成紙的科學原理
第二節 從西漢紙的出土看造紙術的起源
一、為什麼造紙術起源於中國?
二、造紙術起源於西漢
三、論蔡倫的歷史作用
第三節 評造紙起源於外國之說
一、造紙起源於歐洲或埃及嗎?
二、評造紙起源於中美洲或印度說
第二章 中國造紙術的發展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造紙技術
一、麻紙的改進與普及
二、紙的新原料和新用途的開拓
三、紙的施膠、塗布和染色技術
第二節 隋唐五代的造紙技術
一、皮紙的發展和竹紙的興起
二、紙的產地和用途的擴大
三、造紙技術和加工技術的進步
第三節 宋元、明清時的造紙技術
一、宋元時期的造紙技術
二、明清時期的造紙技術
第三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第一節 印刷術發明前的古典復制技術
一、紙上鈐印對印刷術的影響
二、碑石文字拓印技術
第二節 木版印刷和銅版印刷的發明
一、木版印刷起源於隋
二、唐初有關印刷的記載和實物資料
第三節 唐至北宋木版印刷的發展
一、唐中葉至唐末的印刷
二、五代十國及北宋的印刷
三、傳統木版印刷技術
第四節 版畫和多色印刷的發展
一、版畫的起源和發展
二、彩色印刷的起源和發展
第五節 評木版印刷起源於外國說
一、為什麼印刷術起源於中國?
二、評印刷術起源於印度說
三、評木版印刷起源於韓國說
第四章 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
第一節 非金屬活字技術的發明
一、木活字印刷的發明
二、木活字印刷在元代以後的發展
三、泥活字或陶活字印刷的發明
第二節 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
一、銅活字印刷起源於北宋
二、銅活字印刷在宋以後的發展
三、錫活字印刷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節 評韓國發明金屬活字說
一、評此說所據的物證
二、評此說所據的文獻證據
第五章 ****技術的發明
第一節 ****出現前的古代*****
一、古代以弓弩發射的****箭
二、古代的火炬、飛炬、火禽、火獸
三、五代和北宋的猛火油機
第二節 ****的定義和燃燒理論
一、****的定義
二、古代****燃燒理論
三、近代****燃燒理論
第三節 為什麼****發明於中國
一、中國最早利用和提純硝石的史實
二、中國最早發現****混合物的史實
第四節 中國****技術的發明和早期火器
一、10世紀以來出現的北宋早期火器
二、10世紀出現的最早的軍用****方
第五節 評外國發明****說
一、評印度發明****說
二、評拜占庭發明****說
三、評歐洲發明****說
第六章 中國****和火器技術的早期發展
第一節 高硝粒狀****的製造
一、兩宋之際的煙火和爆仗
二、南宋出現的銃炮和火槍
第二節 南宋出現的突火槍、火箭和硬殼****
一、1259年的突火槍
二、火箭和火箭彈
三、硬殼手榴彈和****
第三節 元明時****和火器技術的發展
一、元代的金屬火銃
二、明代的金屬火銃、火炮和火銃箭
三、火箭、集束火箭、二級火箭和火箭飛行
四、****、定時****、地雷和水雷
第七章 指南針的發明和早期發展
第一節 指南針發明前古人定方位之法
一、戰國以來以圭表測日影的定位方法
二、觀看北極星確定方位之古法
三、中國古代用於天文導航的牽星術
第二節 指南針的前身司南儀的發明
一、磁石指極性的發現和司南儀的製成
二、司南的形制和用法
三、晉至唐期間對司南儀的技術改進
第三節 指南針的發明和早期發展
一、唐末堪輿用水浮式羅盤針的發明
二、北宋水羅盤的構造和復原
三、南宋時發明的旱羅盤
四、明清的水、旱航海羅盤
第四節 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
一、宋代的航海羅盤和航海圖
二、元代的航海羅盤和航海圖
三、明代鄭和航海針路圖和清代的旱羅盤
第八章 中國造紙術的外傳
第一節 造紙術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
一、造紙在朝鮮半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二、高麗朝和朝鮮朝的造紙
三、造紙在日本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四、奈良朝以後日本的造紙
第二節 中國造紙術在亞非其他國家的傳播
一、造紙術在越南的傳播
二、造紙術在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傳播
三、造紙術在中亞、西亞和北非的傳播
第三節 中國造紙術在歐美的傳播
一、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造紙之始
二、造紙術在歐美其他國家的傳播
三、18世紀歐美從中國引進的造紙技術
四、中國造紙技術對19世紀歐洲的影響
第九章 中國印刷術的外傳
第一節 印刷術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傳播
一、日本木版印刷之始
二、日本活字印刷之始
三、朝鮮半島木版印刷之始
四、朝鮮半島活字印刷之始
第二節 印刷術在亞非其他國家的傳播
一、越南印刷術的早期發展
二、菲律賓和泰國印刷術之始
三、波斯印刷術之始
四、北非埃及印刷術之始
第三節 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
一、歐洲木版印刷之始
二、歐洲木活字印刷之始
三、歐洲金屬活字印刷之開端
第十章 中國****技術的外傳
第一節 中國****術在阿拉伯地區的傳播
一、阿拉伯人關於硝石和****的早期記載
二、伊利汗國槍手哈桑兵書中的****知識
三、《焚敵火攻書》和《諸藝大全》中的****、火器知識
……
第十一章 中國指南針在國外的傳播
第十二章 約和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第十三章 ****和指南針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簡短的結論

6.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的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基於近30年間對考古發掘資料的利用、出土文物的考察和中外文獻的考證,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即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及其在東西方各國傳播的歷史,並論述四大發明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同時,探討四大發明所依據的科學原理和工藝製造,對相關器物作新的技術復原研究。全書共13章,插圖305幅,內容深入淺出,資料翔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7. 四大發明外傳對世界歷史有什麼影響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製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隋唐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阿拉伯,11世紀以後,又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製成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8. 如何把握四大發明的外傳概況及影響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基於近30年間對考古發掘資料的利用、出土文物的考察和中外文獻的考證,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即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及其在東西方各國傳播的歷史,並論述四大發明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同時,探討四大發明所依據的科學原理和工藝製造,對相關器物作新的技術復原研究。全書共13章,插圖305幅,內容深入淺出,資料翔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潘吉星,1931年7月生,遼寧省北寧市人,1954年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畢業。近半個世紀以來致力於科學史和中外科學交流史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國際科學吏研究院(巴黎)通訊院士、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歷任英國劍橋大學羅賓遜學院Bye Fellow、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文理學院及日本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京都同志社大學新島講座第九任講師。著有《中國造紙技術史稿》、《中國科學技術吏·造紙與印刷卷》、《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吏》、《天工開物校注及研究》、《宋應星評傳》、《中國火箭技術史稿》、《中外科學之交流》、《卡爾·肖萊馬》等書,以中外文發表論文187篇,主編《李約瑟文集》等書。

目錄
第一章 造紙術的發明
第一節 有關紙的一般概念
一、紙未出現前的古代書寫紀事材料
二、論紙的定義
三、成紙的科學原理
第二節 從西漢紙的出土看造紙術的起源
一、為什麼造紙術起源於中國?
二、造紙術起源於西漢
三、論蔡倫的歷史作用
第三節 評造紙起源於外國之說
一、造紙起源於歐洲或埃及嗎?
二、評造紙起源於中美洲或印度說

第二章 中國造紙術的發展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造紙技術
一、麻紙的改進與普及
二、紙的新原料和新用途的開拓
三、紙的施膠、塗布和染色技術
第二節 隋唐五代的造紙技術
一、皮紙的發展和竹紙的興起
二、紙的產地和用途的擴大
三、造紙技術和加工技術的進步
第三節 宋元、明清時的造紙技術
一、宋元時期的造紙技術
二、明清時期的造紙技術

第三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第一節 印刷術發明前的古典復制技術
一、紙上鈐印對印刷術的影響
二、碑石文字拓印技術
第二節 木版印刷和銅版印刷的發明
一、木版印刷起源於隋
二、唐初有關印刷的記載和實物資料
第三節 唐至北宋木版印刷的發展
一、唐中葉至唐末的印刷
二、五代十國及北宋的印刷
三、傳統木版印刷技術
第四節 版畫和多色印刷的發展
一、版畫的起源和發展
二、彩色印刷的起源和發展
第五節 評木版印刷起源於外國說
一、為什麼印刷術起源於中國?
二、評印刷術起源於印度說
三、評木版印刷起源於韓國說

第四章 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
第一節 非金屬活字技術的發明
一、木活字印刷的發明
二、木活字印刷在元代以後的發展
三、泥活字或陶活字印刷的發明
第二節 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
一、銅活字印刷起源於北宋
二、銅活字印刷在宋以後的發展
三、錫活字印刷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節 評韓國發明金屬活字說
一、評此說所據的物證
二、評此說所據的文獻證據

第五章 火葯技術的發明
第一節 火葯出現前的古代縱火武器
一、古代以弓弩發射的縱火箭
二、古代的火炬、飛炬、火禽、火獸
三、五代和北宋的猛火油機
第二節 火葯的定義和燃燒理論
一、火葯的定義
二、古代火葯燃燒理論
三、近代火葯燃燒理論
第三節 為什麼火葯發明於中國
一、中國最早利用和提純硝石的史實
二、中國最早發現火葯混合物的史實
第四節 中國火葯技術的發明和早期火器
一、10世紀以來出現的北宋早期火器
二、10世紀出現的最早的軍用火葯方
第五節 評外國發明火葯說
一、評印度發明火葯說
二、評拜占庭發明火葯說
三、評歐洲發明火葯說

第六章 中國火葯和火器技術的早期發展
第一節 高硝粒狀火葯的製造
一、兩宋之際的煙火和爆仗
二、南宋出現的銃炮和火槍
第二節 南宋出現的突火槍、火箭和硬殼炸彈
一、1259年的突火槍
二、火箭和火箭彈
三、硬殼手榴彈和炸彈
第三節 元明時火葯和火器技術的發展
一、元代的金屬火銃
二、明代的金屬火銃、火炮和火銃箭
三、火箭、集束火箭、二級火箭和火箭飛行
四、炸彈、定時炸彈、地雷和水雷

第七章 指南針的發明和早期發展
第一節 指南針發明前古人定方位之法
一、戰國以來以圭表測日影的定位方法
二、觀看北極星確定方位之古法
三、中國古代用於天文導航的牽星術
第二節 指南針的前身司南儀的發明
一、磁石指極性的發現和司南儀的製成
二、司南的形制和用法
三、晉至唐期間對司南儀的技術改進
第三節 指南針的發明和早期發展
一、唐末堪輿用水浮式羅盤針的發明
二、北宋水羅盤的構造和復原
三、南宋時發明的旱羅盤
四、明清的水、旱航海羅盤
第四節 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
一、宋代的航海羅盤和航海圖
二、元代的航海羅盤和航海圖
三、明代鄭和航海針路圖和清代的旱羅盤

第八章 中國造紙術的外傳
第一節 造紙術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
一、造紙在朝鮮半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二、高麗朝和朝鮮朝的造紙
三、造紙在日本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四、奈良朝以後日本的造紙
第二節 中國造紙術在亞非其他國家的傳播
一、造紙術在越南的傳播
二、造紙術在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傳播
三、造紙術在中亞、西亞和北非的傳播
第三節 中國造紙術在歐美的傳播
一、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造紙之始
二、造紙術在歐美其他國家的傳播
三、18世紀歐美從中國引進的造紙技術
四、中國造紙技術對19世紀歐洲的影響

第九章 中國印刷術的外傳
第一節 印刷術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傳播
一、日本木版印刷之始
二、日本活字印刷之始
三、朝鮮半島木版印刷之始
四、朝鮮半島活字印刷之始
第二節 印刷術在亞非其他國家的傳播
一、越南印刷術的早期發展
二、菲律賓和泰國印刷術之始
三、波斯印刷術之始
四、北非埃及印刷術之始
第三節 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
一、歐洲木版印刷之始
二、歐洲木活字印刷之始
三、歐洲金屬活字印刷之開端

第十章 中國火葯技術的外傳
第一節 中國火葯術在阿拉伯地區的傳播
一、阿拉伯人關於硝石和火葯的早期記載
二、伊利汗國槍手哈桑兵書中的火葯知識
三、《焚敵火攻書》和《諸藝大全》中的火葯、火器知識
……
第十一章 中國指南針在國外的傳播
第十二章 約和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第十三章 火葯和指南針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簡短的結論
附錄 ·查看全部>>前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素稱發達,近代世界所賴以建立的各種基本發現和發明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影響的重要發現和發明至少有100項,因此在中世紀漫長歲月里中國在科技方面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①其中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就其對社會歷史進程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而言,可以說是近兩千年來震撼世界的、具有革命性的超級發明。16世紀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認為這些發明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達數百年之久,這是世界上任何帝國、宗教和偉人都做不到的。②中國的四大發明內容豐富,每一大項都包括一系列單項發明,如印刷包括木版印刷、銅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彩色印刷等,火葯包括炸葯、發射葯、引爆葯和各種火器,指南針有水羅盤、旱羅盤,還涉及航海技術,研究四大發明史應當說是科學文化史的一項重大課題。
過去中外學者對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的歷史雖有專著出版,但都只限於其中一項或至多兩項,將四大發明史放在一起加以深入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國內外還一直沒有出現。人們所能看到的綜論四大發明的書,多是篇幅很小的通俗性作品,且其中有些觀點現在已顯得過時,需要有這方面新的專著問世。有鑒於此,199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約筆者寫出這樣一部書,由他們出版,這是個有創意的出版選題,遂不揣冒昧欣然承諾。經過近兩年的努力,2000年完成初稿,再經修訂於2002年5月定稿,名之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

精彩書摘
最早的紙是由麻頭、破布造成的麻紙,而麻布由中國原產的大麻和薴麻織成。其他國家或地區有亞麻、黃麻,亦可織布,破布亦可造紙。但為什麼造紙術發明於中國,而非別的地區?這個問題需要討論。促成人們造紙的因素是社會對新型書寫材料的實踐需要,而這又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技術背景有關。公元前幾個世紀內世界上只有少數幾種材料供書寫用,即簡牘、縑帛、莎草片、羊皮片、貝葉和樹皮。這時希臘、波斯、埃及、羅馬和印度等國仍處於奴隸社會,戰爭頻仍,版圖不斷變換,或處於割裂的動盪時期。奴隸主統治集團只求掠奪財富、土地和爭霸,對發展文教事業並不關心,古典書寫材料足以滿足社會需要,沒有對新材料的需求。

9. 中國四大發明的後三種的外傳有什麼意義

哪後三種

10. 中國四大發明外傳主要在哪個時期,為什麼.外傳的影響.

唐朝時長安一度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應該主要是唐朝,影響好的是加快了文化傳播,文化傳承,壞的火葯使世界進入熱武器時代,導致了戰爭的頻繁發生,破壞世界和平

閱讀全文

與中國四大發明外傳及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