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核潛艇是誰發明的

核潛艇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11 00:28:26

『壹』 中國潛水艇是誰發明

中國的潛艇發展史要從1950年說起了,當時海軍的建軍方針就明確指出:以現有力量為基礎,重點發展魚雷快艇、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等新力量(簡稱「空、潛、快」),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國家海軍。這裡面海軍選擇了優先發展潛艇,對解放軍海軍來說無疑是英明之舉。

從接收老古董潛艇做起

1951年中國成立潛艇學習大隊,到蘇聯去學習。1954年中國第一支潛艇部隊成立,當時裝備的是2艘小型潛艇「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俗稱「M級」這些老古董是1934年開始建造的,排水量大約僅有200噸。

後來我們又陸續接收了蘇聯的斯大林級中型潛艇「國防21號」和「國防22號」,俗稱「C級」這兩艘潛艇總噸位超過了2000噸,當時這些潛艇大多執行巡邏戒備任務。

當時中國的潛艇其實就一種能在水下航行的船,裝備只有艦炮,必須浮在水面上才能打。只不過C級比M級的艦炮口徑大了。

我國常規潛艇的鼻祖:W級

1953年,蘇聯有償轉讓W級常規魚雷潛艇的製造權,這是中國自行建造潛艇的開端。

1955年4月,首制艇在江南造船廠開工,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驗收入列。截止到1963年,兩家船廠共生產了數十艘該級潛艇,其中有甲板炮的W-4型5艘,其餘均為W-5型。

W級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型潛艇,在我國被稱為6603型潛艇,後改名為03型潛艇。該型潛艇長58米,寬63米,正常排水量1050噸,水下排水量1300噸,水下最大航速13節,自持力30天,艇員52人。

艱難的仿製起步:R級和G型

中國生產量最大的潛艇是後來的「R」級常規動力潛艇(033型),這是前蘇聯613型的改進型。33型潛艇與613型相比主要改進之處是:增加2具魚雷發射管,提高了水聲設備性能,增加了蓄電池的水冷卻系統,下潛深度增大,通氣管狀態作為主要航態提高了航速,採用將貯備浮力轉變成超載燃油的途徑,巧妙地使續航力和自持力增大了一倍,結果在動力裝置未作改變,依靠改進流體動力和推進特性,排水量增大後艇的水下航速仍保持不降低,應當說,33型的設計是相當成功的。這種設計思路是不會過時的。1966年,同時建造發展另外一款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枚潛射固體戰略導彈「巨浪-1」首次由G級常規動力導彈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成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

『貳』 潛艇是誰發明的

傳說義大利藝術大師兼發明家達·芬奇最早進行了關於潛艇的設計。最早見於版文字記載的權潛艇研究者是義大利人倫納德,他於公元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體結構」的理論。1578年,英國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有關潛艇的著作--《發明》。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成功地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能夠潛入水下,並能在水下行進的「船」。它的船體象一個木櫃,木質結構,外面覆蓋著塗有油脂的牛皮,船內裝有作為壓載水艙使用的羊皮囊。這艘潛水船以多根木槳來驅動,可載12名船員,能夠潛入水中3-5米。
德雷爾的潛水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潛艇之父」,此後百年間潛艇的發展進入了「慢車道」。直到1724年,俄國人葉菲姆·尼科諾夫製造出了又一艘潛水船,這艘船用橡木、松木板、皮革、粗麻布、樹脂、鐵條、銅皮等材料製成。此後,潛艇的發展又一次進入停滯期。

『叄』 核潛艇是什麼時候發明製造的

隨著核動力和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1952年重新設計,1954年下水,正式服役。該艇長98.6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面排水量為3740噸,水下排水量4000噸;主發動機為2台蒸汽輪機,採用核動力裝置, 功率為1103.25萬瓦,水面航速為18節,水下航速為20節,能長時間在水下航行。艇上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層下穿越北極。1980年退役。

『肆』 世界第一艘核潛艇是哪個國家研製而出的

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使用經驗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潛艇可以在水面下持續航行的時間。潛艇在水面下操作的時間受到電池蓄電量的嚴重限制,即使以最低的速率航行,也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浮出水面進行充電。在充電的過程當中潛艇非常容易受到攻擊。

另外一個限制是潛艇上的電池能夠發揮的最大航速以及持續的時間,尤其是水面下的最大航行速率遠低於水面上的速率,若是要追隨高速航行的船艦時,潛艇必須浮出海面以柴油引擎輸出動力,才能夠勉強追上航行速率較慢的快速船艦,可是這樣一來,潛艇就失去海水對他的保護以及作戰上的優勢。

因此,為了擴大潛艇的戰術價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續操作時間,研發替代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

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

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雜訊,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鸚鵡螺」號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

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

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

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像的壯舉。之後,美國宣布以後將不再製造常規動力潛艇。

『伍』 潛水艇是誰發明的

你好
具體是這樣的

最早提出潛艇設想的是英國科學家威廉?伯恩,他於1578年在一本叫《發明》的書中提出了設計一艘能潛到水下並能在水下劃行的船。40年後,一位居住在英國的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布爾看到了威廉?伯恩所寫的書,於是他產生了把威廉?伯恩的理論變成現實的想法。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支持下,德雷布爾很快就造出了能在水中任意沉浮並能劃行的小艇。這種艇的外形像一個大皮囊,艇體是一個木頭架子,在架子外蒙上一層塗油的牛皮,艇內可以容納劃手和乘客。為了解決艇的下潛和上浮,艇上裝有許多羊皮囊,艇要下潛時,將水裝入囊內;艇要上浮時,再將囊內的水擠出。1620年,德雷布爾舉辦了一次展覽,向人們展示了他的發明。在1620-1624年期間,德雷布爾在泰晤士河上對他發明的艇進行了多次航行試驗,證實了水下航行的可能性。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第一艘潛艇的發明家是荷蘭的尼利斯?德雷布爾。在1770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中,美國人戴維特?布希內爾發明的「海龜」號潛艇首次在海戰中攻擊了敵艦。1880年,美國大發明家富爾頓為法國海軍建造了第一艘裝有風帆的潛艇「鸚鵡螺」號。19世紀末,各國的潛艇發明家紛紛開始研製機械動力潛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一位中學教師--約翰?霍蘭。約翰?霍蘭於1875年研製成功了第一艘機械動力潛艇,取名為「霍蘭1」號。這艘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採用蒸汽推進,在水下航行時採用電力推進,並可以有效地使用水櫃和水平舵進行下潛。1897年5月,約翰?霍蘭又研製成功了一艘被後人稱為「霍蘭艇」的潛艇。這艘在水面航行時採用汽油發動機推進的潛艇在水下航行時用電動機,為電動機提供動力的蓄電池一旦用完,汽油發動機在潛艇浮出水面時可為蓄電池充電。這種水面動力和水下動力的巧妙結合成了現代潛艇動力裝置的一種模式。此外,「霍蘭艇」上首次裝備了當時海軍的最新武器--「白頭」魚雷,從而使潛艇具備了擊沉水面艦船的能力。「霍蘭艇」的出現,標志著現代潛艇的誕生。為此,約翰?霍蘭被後人稱為「現代潛艇之父」。

『陸』 核潛艇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usa

『柒』 第一艘核潛艇是誰研製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

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

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雜訊,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鸚鵡螺」號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

『捌』 潛艇是誰發明的

潛艇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紀的列昂納多·達芬奇。據說他曾構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但這種能力向來被視為「邪惡的」,所以他沒有畫出設計圖。

16世紀,真實意義的潛艇出現。1578年,英國數學家威廉·伯恩著書《發明與設計》描述潛艇。克尼利厄斯·雅布斯縱·戴博爾依據前者的設計,推進力由人力操作的櫓產生。

2002年,BBC電視節目「Building the Impossible」播出,馬可ㄠ德華茲公司根據當年設計圖建成一艘搭載兩人的戴博爾型潛艇,並成功潛航於伊頓的 Dorney 湖。

(8)核潛艇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9世紀80年代,潛艇日益進展,各國逐漸認識其重要性。美國、英國、法國、瑞典、義大利、德國和俄國等都熱衷於研發。1878年,英裔美國人約翰·飛利浦·霍蘭投入此項工作。1900年4月,美國政府購買其研製的潛艇霍蘭九號,並編入美國海軍。從此,潛艇正式成為一種海軍艦艇。

1898年,法國人馬克西姆·勞伯夫首創以雙殼體結構建成了「一角鯨號」,儲存壓艙水在兩層船殼之間,優點是浮力大增。這後來成為蘇俄潛艇的一種類型。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潛水員」號潛艇。艇體模仿海豚的外形設計,長42.67米,排水量420噸。使用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由於「潛水員」號採用了蒸汽機作動力,尺寸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潛艇,成為了20世紀之前最大的一艘潛艇。

『玖』 核潛艇是哪國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製造的「鸚鵡螺」號。名稱取自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

1949年秋季,美國第一艘潛挺反應堆的主要參數已經確定。
1950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決定建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文件。該艇被命名為SSN一571「鸚鵡螺」號(Na u-tilus)。1951年8月20日,電船分公司與美國海軍簽訂了「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該艇在電船分公司正式開工建造,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參加了核潛艇的開工典禮。
就在「鸚鵡螺」號核潛艇處在緊張的建造階段時,位於阿爾科的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緊進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陸地模式堆達到了臨界狀態,並且開始產生出相當數量的電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耗資達3000萬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動力反應堆。當年6月25臼,STR—I型陸地模式堆在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後終於達到了滿功率狀態。當S丁R—I型陸地模式堆在滿功率狀態下運行了24個小時之後,現場的工程師們認為已經能夠採集足夠的數據了,應該讓反應堆停止運行。但是海曼·里科弗卻堅持要繼續使反應堆滿功率地運行下去。他要利用這個反應堆模擬核潛艇橫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控制室里,一幅海圖掛在牆上,圖上標注著一條從美國東海岸到英國的航線。這就是此次實驗中,模擬核潛艇要走的航線。經過連續4個晝夜的運行,海圖上的標志終於移動到英國的愛爾蘭,這說明「核潛艇」經受住了長時間連續運行的考驗,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在這96小時的連續「航行」過程中,STR—I型陸地模式堆從未間斷過運行。在這一期間,這艘「核潛艇」總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里。

「鸚鵡螺」誕生

1954年1月21日,「鸚鵡螺」號核潛艇在格羅頓的電船分公司下水。為了保證一些主要設備能夠適合艇內的尺寸要求,在設備裝艇之前,建造者們首先在木製模型內進行了試裝。經過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努力,核潛艇的建造工作落下了帷幕,1954年9月30日,「鸚鵡螺」號核潛艇終於建成。
這艘世界上第一艘實體核潛艇的主尺度為98.5×8.5×6.7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3215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3582噸,水下排水量為4091噸。從總體上看,「鸚鵡螺」號核潛艇採用的是常規動力潛艇的外形。這種外形的基本特徵是艏柱為圓弧型,干舷較低,上甲板呈平直形狀。該艇的艏水平舵為可收放結構,不使用時則可折疊收起。在艏水平舵的後面,有一個錨穴,錨就收藏在那裡。指揮台圍殼位於該艇中間偏靠艇艏的位置上。「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艉部基本上採用了常規動力潛艇的艉部結構形式,艉舵位於螺旋槳的後面,但是艉垂直舵卻分成上下兩塊,與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兩根推進軸、兩個螺旋槳。
「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內總共分為6個艙室,其布置順序從艏至艉依次是魚雷艙、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
魚雷艙裝備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裝載著一定數量的魚雷。居住艙和作戰指揮艙均分為三層,居住艙的上層是供10名軍官居住的軍官艙室和軍官會議室。其中,軍官會議室的面積比美國海軍艦隊型潛艇上軍官會議室的面積大3倍。中層是烹調室和士兵餐室,一次能夠提供46名艇員在此同時進餐,還可布置成為一個小型電影放映廳,可容納50名觀眾。另外,餐室里還設有冰激凌機、飲料機、磁帶錄音機和電視機等。指揮艙的上層是潛望鏡室和攻擊指揮室。攻擊指揮室的後部是無線電通訊室。指揮艙的中層是操縱指揮室,核潛艇上所有舵的操縱都集中在這里。該艇的各種舵採用舵輪和操縱桿方式。操縱指揮室的後部是士兵艇員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和居住艙的最下面一層是各種液艙、蓄電池艙、泵室以及倉庫等。
反應堆艙裡布置了一台S2W型壓水反應堆、熱交換器、各種泵以及反應堆用水艙等。反應堆艙的頂部利用鉛屏蔽進行了密封,並在其頂部形成了~條屏蔽走廊,成為艇上人員的安全通道。主機艙內布置有兩台齒輪傳動汽輪機和各種輔機:動力裝置的控制台也布置在主機艙內。核潛艇上的兩台齒輪傳動汽輪機,在反應堆產生的飽和蒸汽的驅動下,可以產生13400軸馬力的動力,從而使得「鸚鵡螺」號核潛艇的水面最高航速為20節,水下最高航速為23節。
位於核潛艇最後部的艉艙是士兵居住艙。艇上的艇員人數編制為93名,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艇員人數往往要超過編制人數。因為「鸚鵡螺」號核潛艇擔負著重要的試驗任務,因此經常有接受培訓l的人員、負有特殊使命的人員以及參加試驗的人員隨艇航行。因此,艇上的大部分都使用二層或者三層的床鋪。每一個鋪位的三個壁面採用的都是輕金屬圍壁,形成~個基本獨立的個人支配空間,床鋪上裝有個人使用的照明燈具。每一個艇員都有一個存放個人用品的專用櫃。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沒有設置艉魚雷艙,這一點與美國海軍的艦隊型潛艇的艙室布置有所區別,而且還增添了一些艦隊型潛艇上不曾配備的設施,例如自動洗衣機、乾燥機、圖書室以及放射性劑量檢測室等。此外,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大功率空調系統可以使艇內的艙室溫度保持在20一22攝氏度范圍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左右。
核潛艇上總共攜帶有24枚魚雷,其中6枚裝備在HK一54型水壓式魚雷發射管中,18枚備用。同時,艇上裝備的聲納是AN/BQR一2B型艏部聲納。美國海軍在1958年對「鸚鵡螺」號核潛艇進行改裝之後,又在該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設了AN/BQR一3A型聲納,以便增強該艇的水下探測能力。

意義非凡的「航跡」

1954年12月30日,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反應堆開始啟堆。經過了4天的系泊試驗之後,艇上的反應堆功率逐漸提升至滿功率。1955年1月1 7日上午,艇長尤金·P·威爾金森上校站在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指揮台上發出了解纜的命令。這艘令人矚目的核潛艇緩緩地駛離了電船分公司的系泊碼頭。1l時整,當「鸚鵡螺」號核潛艇剛一駛入主航道,艇上的信號兵就用燈光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號「我艇正在使用核動力航行!」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的問世,「鸚鵡螺」號對全世界范圍內的潛艇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潛艇技術的迅速更新換代、潛艇戰術的發展變化以及反潛戰戰術及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 「鸚鵡螺」號核潛艇指明了實現「真正潛艇」的努力方向,並為實現「真正潛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核反應堆在潛艇上應用,使得核潛艇已經與傳統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再處於同一水平。這是邁向「真正潛艇」的巨大一步。
第二,「鸚鵡螺」號核潛艇徹底地改變了潛艇在軍事上的作用。
以「鸚鵡螺」號核潛艇為代表的核動力推進技術的問世,使得許多先進技術可以在核潛艇上進行更加有效的運用,使潛艇在幾十年中徘徊不前的軍事作用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三,「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出現,推動了與潛艇相關的各種現代先進技術的變革與發展。「鸚鵡螺」號核潛艇在向軍事家們展現了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後,潛艇設計師們終於可以把過去許多年來一直受到潛艇瓶頸效應制約的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核潛艇上,使得核潛艇的性能在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達到了「脫胎換骨」的高度發達的水平。
第四,在「鸚鵡螺」號核潛艇所擁有軍事潛力的刺激下,反潛戰技術獲得了迅速的進步和完善。
第五,「鸚鵡螺」號核潛艇引發了美國海軍對潛艇總體設計思想的深刻變化,使潛艇殼體由雙殼結構向單雙混合結構過渡。
第六,帶動了常規動力潛艇AI P技術的發展。目前已基本成熟的AI P技術其中包括斯特林發動機系統、燃料電池系統、閉式循環柴油機系統、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統以及小型低溫低壓反應堆系統等。這些AI P系統還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目前,潛艇AI P技術已經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發展曙光。
第七, 「鸚鵡螺」號核潛艇推動了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迅速發展。
雖然「鸚鵡螺」號核潛艇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那劃時代的影響力將不會磨滅。未來的核潛艇將沿著它的「航跡」繼續前行。

閱讀全文

與核潛艇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