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鮮味的發明

鮮味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0 23:15:56

A. 鮮味的本質是什麼

個人認為,鮮味是最難被形容的味覺。它只是給人的一種感受而沒有具體的味道,不像酸甜苦辣咸那樣明確和直接。但它的確是讓人愉悅的一種味道。


我覺得只有正確認識味精,認識鮮味,才有可能正確使用它。

鮮味通常不能獨立作為菜餚的滋味。在應用過程中,鮮味一般在有鹹味的基礎上,方可呈現最佳效果。咸可增鮮,酸可減鮮,甜鮮混合,形成復合味道,可使鮮味較弱或基本無鮮味的原料經烹飪後增加滋味。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南方人強調用甜味起鮮的用法。

B. 味精的鮮味來自谷氨酸,它最早發現於什麼湯中

味精的鮮味來自谷氨酸,它最早發現不是於湯中。谷氨酸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於1846年在小麥的麵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並發現谷氨酸的鈉鹽具有鮮味。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谷氨酸一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

中國於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產味精。1988年國家已宣布取消其食用限制。我國味精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成為世界味精生產大國。隨著我國味精產量的不斷增加,行業生產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鮮味的發明擴展閱讀: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拌冷盤不宜放味精。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冷盤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如果做冷盤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冷盤之中。

放醋的菜最好別放味精。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最好不要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裡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最好都不要放味精。

C. 哪些食材是帶鮮味的

富含谷氨酸鹽的食物

主要有海帶、土豆、豆類、黍米等。比如,土豆中含有比較多的谷氨酸鹽,用它來燉牛肉會比其他蔬菜味「鮮」得多。據資料記載,二十世紀初,日本人從海帶湯中分離出了谷氨酸鈉,發現它產生的味道跟通常所說的「鮮」很像,於是發明了味精;我國則是通過大豆發酵,發明了富含谷氨酸鹽的具有提鮮作用的醬油和豆豉。

富含肌苷酸鹽的食物

一般存在於牛肉、雞肉、豬肉和魚蝦中,這也是為何烹調新鮮魚肉味道鮮美的原因。大量研究證實,肌苷酸鹽屬食品增鮮劑,有「強力味精」之稱,從古人造字也可看出,「鮮」字由一魚一羊而來。

富含鳥苷酸鹽的食物

菇類中此鮮味物質較多,尤其是香菇。但要通過烹飪或乾燥,把香菇中其他物質轉化成鳥苷酸鹽後,香菇才會散發鮮美的味道。所以,市場上乾燥的香菇比新鮮蘑菇聞起來更香。類似的食物還有魚干、蝦片等。

以上三種成分協同作用,產生的「鮮味」遠大於各自單獨使用時產生的「鮮味」。建議日常做菜時,不妨「強強聯合」,此既能滿足營養需求,又能多嘗「鮮」。

D. 味精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後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准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4)鮮味的發明擴展閱讀:

味精的挑選:

1、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2、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發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3、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E. 味精的鮮味來自谷氨酸,它最早發現於什麼湯中

味精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它的發明還有一個小故事.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化學家,他在大學里既教書,又從事科學研究.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實驗回到家裡,妻子為他端來了飯菜和湯.「今天的晚餐真豐富啊!」池田高興地說.妻子聽了滿意地點點頭.池田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他停止了進餐,怔了一會兒,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 「湯里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是呀!」妻子答道,「這海帶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園買的,挺新鮮的.」 「這海帶裡面一定有什麼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妻子滿臉疑惑.從這天起,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20世紀初,中國到處可見味之素的廣告.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

F. 味精的鮮味來自谷氨酸..最早發現於什麼湯中

味精是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池田菊苗,在很偶然的一次吃飯時發現的。那天,池田菊苗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妻子為他熱了幾盤炒菜和一碗湯。飢腸轆轆的池田菊苗吃的特別香,尤其是那碗湯。他贊嘆妻子手藝不凡。妻子十分抱歉的說道:真對不起,今天實在買不到做湯的料,只好用海帶和剩下的黃瓜燒湯了。但池田菊苗覺得今天的湯和平時的就是不太一樣。後來,他發現海帶里含有一種叫"谷氨酸鈉"化學物質,具有強烈的鮮美味,用來做菜,可以使菜的味道更加鮮美。

G. 味精是誰發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 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 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特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 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 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 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 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 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 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 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 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 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 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 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H. 味精是如何發明的

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I. 味精是怎樣發明的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J. 味精的鮮味來自谷氨酸,它最早發現於什麼湯中

味精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它的發明還有一個小故事。

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化學家,他在大學里既教書,又從事科學研究。

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實驗回到家裡,妻子為他端來了飯菜和湯。

「今天的晚餐真豐富啊!」池田高興地說。妻子聽了滿意地點點頭。池田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他停止了進餐,怔了一會兒,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

「湯里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這海帶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園買的,挺新鮮的。」

「這海帶裡面一定有什麼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

妻子滿臉疑惑。

從這天起,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到處可見味之素的廣告。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

閱讀全文

與鮮味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