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贊美清潔工的詩句
1、春天,當我們在綿綿春意中的時候,環衛工人已經在大街小巷中工作了幾個消失了,他們每天凌晨4點左右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位的就是讓人們在起床時能夠看到一個干凈的城市,能夠呼吸道清新的空氣。
雖然換位工人每天不辭辛苦,但是在大街小巷中,還是經常能看到許多人亂丟垃圾,絲毫不了解環衛工人的勞苦,辜負了他們的好意。
2、你們是城市的美容師,是創建美好未來的使者,我們贊美你「清潔工」!我們贊美你!無論是嚴寒酷暑,你都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穿梭在各條馬路上。城市的美離不開你們,城市的健康離不開你們,你是城市的美化家中的一員!
3、當你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漫步在干凈的道路旁,你會感嘆這座城市很美,卻忘記是誰讓這座城市如此美麗。是環衛工人,用一把掃帚掃出了城市的文明;是環衛工人,用一個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潔;是環衛工人,每天清晨奏響了勞動樂章的第一個音符。
4、春夏秋冬忙碌影,暑寒雨雪落周身。甘當城市美容匠,徑路清潔不見塵。
5、寧可人臟,換來萬家潔。他們用汗水與辛勞揮舞著手中笨拙的掃帚,給城個整潔的容貌,給街道個干凈的衣著。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6、環衛工人,早晨當你輕撩起城的面紗,讓整座城躺在你的掌心,這時的城是你的,街巷是你的,清脆的鳥鳴也是你的,你是最富有的人。
(1)七絕工人創造擴展閱讀:
清潔工的職業危害:
1、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程序
工作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程序的不合理,是影響清潔工人安全與健康的首要因素。工作環境和工作程序的改善與多種因素有關,可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來改善清潔工人的工作環境,保障工人的安全與健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安全使用化學品
化學品對人體有多方面的危害。為保障清潔工人的安全健康,減少使用不當引致的危害,管階層應盡量找尋低毒或無毒的清潔劑,供清潔工人使用。盛裝化學品的容器,都應貼上標簽,說明危害和防護方法,並對清潔工人進行安全使用清潔劑等化學品培訓。
3、採用正確的工作姿勢
清潔工人需要體力工作時,正確的工作姿勢對預防工作極為重要。工人培訓時應教授和督促工人採用正確姿勢進行工作,減少受傷和工作勞損的機會,特別是要避免彎腰負重或負重扭腰;避免徒手移動或搬動大件重物;亦應避免過度用力推拉大件重物。
4、科學使用工具
使用科學設計的操作工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可以減低或避免清潔工人的職業危害。應選用較輕便的工具,如工具或工具邊同承載物較重,應讓操作者能同時使用兩手。
工具的扶手應易於抓握,並讓使用者輕易變握持位置,工具和手部接觸處,應沒有尖銳或突出的部分,但接觸處也不能太光滑,以免溜手。如有需要時,工具應裝置足夠避震設備。
5、使用勞保用具
經常接觸化學清潔劑及粉塵的清潔工人,必須配備合適的個人防護用具,如手套、水鞋、防塵口罩等。
6、注意個人衛生
從事清潔作業的工人,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可以避免在工作中感染各種傳染病或將病菌帶回家中,影響家人的健康。
7、感染疾病
清潔工人處理和的垃圾可以滋生和傳播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足以引起傳染病和寄生蟲的有害因素。
8、培訓
要保證清潔工人安全健康地工作,各管理部門必須不斷為員工作培訓,提高他們的安全健康意識,幫助他們熟悉各種操作規程,訓練他們熟練地使用各種工具和防護器具。需要操作重型機械的工人更要受訓,使其熟悉工作程序及請注意事項,危險的重型機械最好有管工監督工作。
9、定期體檢
清潔工人最好能定期作身體檢查,監測健康情況,發現問題及早處理,確保工人的職業健康。
B. 贊美工人的七絕 求贊美鍋爐工 電焊工 門衛的律詩
七律·詠清潔工
起早貪黑掃帚揚,
寒跋暑涉鏟邋臟。
雨中臂膀生濕病,
雪裡顏容長凍瘡。
嗅臭聞腥強忍受,
撿遺拾漏豈彷徨。
位卑錢少缺人干,
翁嫗出征掃路忙。
C. 描寫現代春節思鄉情切的七絕詩詞有哪些搞工程工程款遲遲撥不下來,無法解決工人回家
城裡鄉下兩重天,離家十月近新年,妻兒老母切切盼,汗水換來幸福顏!
D. 一線鐵路工人贊美詩歌
以下詩歌來自於一線鐵路工人,成為南昌鐵路局永安工務段沙縣線路車間的一名線路工,一直工作在最艱苦的一線。一位鐵路工作者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工作。
《有一種鐵》
有一種鐵,一直綿延千里
它穿越的城鎮鄉村,有比鐵還硬的內核
男人跟著鐵前進,女人則剛柔相濟
緊隨一聲汽笛
抵達遠方
這個夏天,水深的無處躲藏
先是往低處流,然後搶占高地
它們領著江河翻越堤壩,將成段的鐵懸空
逼迫火車擱淺
看見屏幕爬上屋頂的鄉親
鐵就一臉銹色,它們從泥漿里站起
和沙包片石團結一起
讓一面面紅旗搖響,讓震天的號角
重新擦亮金屬的骨骼
鐵就是鐵,在水深火熱的夏天
輸送鐵的品質
《紀念鐵》
再過一年,我眼前的這條鐵路
就將退出鷹廈線的隊列
談到生死
鐵固執的愈加沉默,鐵必須
將所有的熱,傳遞給守護它的
鐵路工人,鐵的品質才純粹
每次經過鐵,我們都要深情俯視
鐵不說話,只用錚亮的眼回望
萬物安於凋零
再堅強的鐵,也有柔情
既將擱淺的山水
因鐵路改線,鳥鳴徒生悲切
像路肩草,拒絕青色,內心微涼
鐵的一生都在尋找營盤
現在,沙縣的燈紅酒綠已成驛站
鐵走到哪裡,哪裡就是根
我們緊隨鐵漂泊,擦亮銹蝕部分
生命的本質亮了暗,暗了亮
耐心抽出鐵遷徙的閃電
我們不缺孤獨,我們還在行走
這一切,都不足以敬佩
(4)七絕工人創造擴展閱讀
沙縣火車站的一名鐵路詩人,也用自己的方式,紀念這一歷史的變遷。他出生於沙縣,1984年考入鐵路工作,成為南昌鐵路局永安工務段沙縣線路車間的一名線路工,一直工作在最艱苦的一線。201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工人詩篇》五一特別節目開播的第一集,就以「有一種鐵綿延千里」為題,專題報道了這名鐵路詩人。他就是馬兆印
E. 清代詩人李翼的七絕《論詩》反映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你把詩人的名字搞錯了。清代沒有叫李翼的詩人。只有個名叫 趙翼 的詩人,寫了《論詩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 《論詩五首·其二》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此詩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就是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創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就是肯定了在各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天才的詩人。他們會以創造性的詩篇領導著當代的文壇。開創一代新的詩詞風貌。所以搞藝術必須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努力創新。不但藝術上是如此,就是科學技術上也是如此。必須要努力創新。我們的社會才會出現新的面貌。才會具有生機和活力。
F. 五一勞動節詩歌,簡短點的
1、《勞動者》
勞動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們以勞動的方式
同這個世界真情對話
他們漂泊過的所有地方
都生長發展史和進化論
蘊含豐富且平易自然
2.《勞動者最光榮》
勞動者最光榮。
人類為了生存而勞動,人人都是勞動者
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文明
你可能是一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
人靠勞動吃飯,靠創造而美好
為共同文明而辛勤勞動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
我們為勞動而歌,為勞動而自豪
勞動者最光榮,為更多人做貢獻的人
是「勞動模範」,是先鋒
是他們讓更多的人更幸福
采礦、鋼花、到終端產品
插秧、除草、到豐收的喜悅
孩子的成長,科研開發
萬丈高樓平地起
汽車、火車、輪船、動車到飛機
小商、小販、私營企業、個體經商戶
不管是國企還是私企
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國度
在茫茫人海中
在滾動的人流里
五洲四海,到處都有勞動者
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文明
今天是全世界勞動者的節日
讓我們贊美勞動者,歌頌勞動者。
G. 《七絕·改詩贈父親》的作品賞析是什麼
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詩。起首兩句所表述的詩意,思想鮮明、氣勢雄偉、鏗鏘有力。「立志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絕唱,表明了他求學的堅決、志向的高遠。
後兩句將上述詩意向更深的意境進行挖掘,動用先否定、後肯定的手法,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死後屍骨何必非要歸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隨的詩意。
從詩句中,自然而然地發出寓意深遠的感嘆,從而受到啟迪。 全詩通俗易懂,平仄押韻流暢,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經典詞句,變為自己明志之詩句,簡潔而不簡單。
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澤東心態、 志向的真實流露。一個胸懷不凡志向,聰慧、 倔強、 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頑強毅力的毛澤東,正邁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七絕·改詩贈父親》是毛澤東的一首七絕,根據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的詩略加修改而成。原文:
七絕·改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7)七絕工人創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
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以作告別。走出鄉關,毛澤東離故鄉越來越遠。然而,骨子裡那固有的鄉情、親情始終未曾從毛澤東心中抹去。
作者介紹: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66年5月,由於對國內階級斗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
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別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他領導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不讓江青、張春橋等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野心得逞。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H. 高分急求歌頌煤礦或工人的七言或五言詩,其餘不限.
《詠煤礦工》【韻:上平十三元;律:平起不入韻】
微燈光萬尺,斧斫透山根.
黝骨千鈞力,煤岩鑄鐵魂.
墨香俠士謹獻原創五絕
I. 求兩首古詩的詳細解釋
1
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鷳,結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組詩,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貴池縣西南一浦,產銀產銅。
【紅星亂紫煙】亂,錯雜。紅色火花在紫色的爐煙中飛濺。
【赧郎】赧,面紅。為爐火照紅的冶煉工人。
【緣】因為,指因為愁思有那麼長
【個】這樣
【罝】捕捉鳥獸的網
[簡析]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徵。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蜂
年代:【唐】 作者:【羅隱】 體裁:【七絕】 類別:【】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注釋】
【詩文解釋】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佔領。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詞語解釋】
山尖:山峰。
【詩文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有幾個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徵。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採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採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採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復之意而無重復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復而不重復。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復詠嘆,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麼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徵,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一種解會了。可見,「寓言」的寓意並非一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