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三大發明對資產階級革命或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是推動了某些方面的科學進步。如火葯,西方人利用火葯發明了現代的槍械。利用指南針來環游大洋,建立了龐大的艦隊,並在亞非地區建立面積廣大的殖民地。西方殖民者利用殖民地廉價的原材料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殖民地人力成本,完成了早期資本的擴張。
主要還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才開始大規模擴張。有了蒸汽機的大型輪船可以進行環球航行,有了現代的槍械他們征服了還處於原始社會的非洲和北美,並大肆掠奪殖民地的財富。有了錢就有了一切,資本主義完成了早期的積累。但是由於封建主義的束縛,引起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不滿,於是在歐洲和北美就爆放了資產階級革命
Ⅱ 新石器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眾所周知,「文明」是由「野蠻」的新石器時代的人創造出來的。所以,在現今考古學文獻中,多使用「新石器革命」一詞指稱人類發明農業和畜牧業而控制了食物的生產這一過程。經過所謂「新石器革命」,人類由舊石器或中石器時代以漁獵採集為主的攫取性經濟轉向了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性經濟。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次飛躍,它為人類文明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Ⅲ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什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結構和文明性質的深刻變化,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西歐則是其重心之一,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革命就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
而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突破對生產技術的變革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指導作用。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論准備。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創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子物理學揭示了原子核裂變的奧秘,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
二戰後建立的高能物理學進一步研究了構成原子核的眾多基本粒子的結構和轉化規律,推動了核技術的發展。
(3)新發明對革命的演變有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革命背景: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
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
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Ⅳ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成果帶來的便利是什麼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
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標志著電力時代的到來
1869年俄國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1877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1880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狹義相對論,帶來了物理學的巨大變革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26年美國科學家哥達德製造的世界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試飛成功
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開創醫學新紀元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Ⅳ 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共同影響
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5.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6.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Ⅵ 如何理解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
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
首先,了解一下科學技術的概念。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性或精神性活動,屬於意識形式范疇;技術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技巧等。總之,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辯證學告訴我們,事務都具有兩面性。無例外地,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即積極地推動作用和消極地抑製作用。
馬克思曾概括: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我們論古談今,可以發現其引起的社會巨大進步。
一、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一,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其二,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
的生產資料等。
其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次技術革命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例如: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予人們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即人們能夠更多地從事各項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農業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愛因斯坦曾分析指出: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為我們的上帝;它固然有強有力的身軀,但卻沒有人性。 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發展經濟可以為保護環境提供物質保障,但若一味的發展經濟,而不注意保護環境,又會破壞環境,反而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上對社會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進步的力量,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更為重要,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生產力對社會的作用要通過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通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來展開的。生產力的作用與社會制度以及人的價值觀念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堅持先進生產力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的發展要與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環境的發展統一起來,只有在科學技術、社會、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統中,我們才能全面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科學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的共同問題,就是只見物不見人。馬克思主義要求又見物又見人,並要由人來控制物的發展,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人的控制。
一、科學和科學技術革命
1、科學、技術
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的整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是關於事物運動規律的知識。 從研究對象、內容和認識職能看,科學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其中每一個領域又有許多分支學科,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科學體系。作為上述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 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的各個領域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界各個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
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方面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而思維科學則是以人類思維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尤其是 20世紀中期以來,相繼出現了一些邊緣科學,綜合科學,橫斷科學等。
科學具有意識功能。
科學活動本質上是社會的協作過程,體現著社會的一般勞動。
科學活動的突出特點在於它的創造性,不斷創新是科學活動的生命力之所在。
技術是人們為了特定的目的,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實踐中所創造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以及運用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識、技能的總和。與科學相區別,技術不僅僅是知識形態的東西,而且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表現為生產工具、儀器、工藝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生產能力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是直接的生產力。 2、科學技術革命
科學革命是指科學概念、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發生了質變,是傳統知識、理論和方法發生了重大危機,是一系列新發現導致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建立。技術革命則意味著勞動工具、生產工藝、管理技巧發生了質變,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現代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技術群落:原子能技術、光導纖維技術、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生物工程技術、人工智慧等等。而這一切又是與現代科技革命密切結合、合二為一的。因此,人們稱之為科學技術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同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較,顯示出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現代科技革命是以多種技術組成的技術群出現的。
第二,現代科技革命加強了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發展的趨勢。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是智能革命。
二、科學 技術革命推動社會發展的機制
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的。
1、科技革命推動勞動方式的變革
科技革命對勞動方式的影響,是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實現的。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科技革命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2、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的變革。
其次,科技革命推動人們思維方式的變革。技術革命就是這樣通過變革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形成的一股合力,有力地改造著社會活動主體——人,從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其中勞動方式的變革具有決定的意義。 3、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問題及應對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科技的價值和倫理問題最為突出。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用機器運轉全面取代人的軀體活動,用電腦代替人腦工作,用各種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類不斷用「技術物」來超越自身,使人類從勞動的「苦役」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技術化生存」在減輕人的負重之時也導致了人對技術和技術物的依賴,這種依賴性將無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為技術對人的控制,而人類受控的直接結果將是人類自由度的劇減。當現代生物技術能夠讓人類完全可以創造生命時,它也把人類進化推向騷亂的邊緣。可見,現代科學技術的危機,實質上是價值危機、倫理危機。因此,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約。
第一,做好科技評估工作。 第二,建立道德約束體系。
第三,大力發展人文科學。總之,科學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後果是雙重的,它讓人類控制自然
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縛。所以,必須將科技的物質奇跡與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來,重新建構起科技發展與人類發展的生態平衡。充分發揚人文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批判功能,引導和制約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使其從「離人的發展」轉向「為人的發展」。
三、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系
科技革命是現時代的世界性潮流。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關系已成為現時代的重大理論課題。其原因不僅在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的綜合性,而且還在於這個問題客觀上所具有的迫切性。
1、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
科技革命是對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總稱。它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飛躍,它表現為科學觀念的變革,科學基礎理論的突破,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而社會革命是指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動階段的政治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從而解放生產力的社會變革。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是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手段和環節。
把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聯系起來的條件來自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革命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從現時代看,科學技術主要有四種社會功能:
一是認識功能,即科學技術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不僅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且往往是人們思想解放的先導。
二是生產功能,即科學技術不僅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而且還是第一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著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經濟功能,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四是政治功能,即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革命以生產關系為中介,要求改變上層建築以至整個社會制度。其中,生產功能對社會革命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社會變化,首先是從生產過程開始的。
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還取決於社會革命本身的特徵。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必然受到社會條件,尤其是社會經濟條件、政治制度的制約。同時,社會革命又需要一定的物質前提,而現代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必須是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礎之上。
在今天,科技革命本身已經納入到了社會革命的總過程之中。科技革命是整個社會革命的起點,社會革命是科技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結果。具體表現:
第一,科技革命不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對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革命)往往具有先導作用。
第二,科學技術革命性的發展深深地植根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之中。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雖然先後發生的次序不同,也表現了現代社會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但是無論在那一種社會發展格局下,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物質前提的有機組成部分。
Ⅶ 技術革命對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有何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Ⅷ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明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哪些重大變化
電力的廣泛應用,晚上就知道了
Ⅸ 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對科學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1.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含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10.「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系
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