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發明有哪些
1、《三國演義》來是中國自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2、《三國演義》中出現的發明有:木牛流馬、連弩、投石車、八陣圖、《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2. 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什麼
1,連發弩
這是諸葛亮出山後發明的第一樣作戰兵器。以往的弩一次只能發一支箭,十分不便。諸葛亮發明的連發弩一次竟能發十支!!! 連發弩比一般的弩稍寬,射箭時平射,殺傷力極高。
2,八陣圖(又名八卦陣)
這是諸葛亮出山後自己創造的兵陣,他稱之為八卦兵陣。士兵排列為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諸葛亮後來又多次改造此陣,並由兵陣演化為石陣、馬陣。
3,孔明棋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打算發明一種棋。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並沒那麼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孔明棋規則簡單,是一種智力游戲。
4,火獸
諸葛亮平定南方時,曾遭一敗仗: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雲和魏延的兵馬。諸葛亮靈機一動,他想到了野獸怕火。於是數日後,他發明了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來對付孟獲的獸兵。
5,搭橋槍
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後,決定揮師北上,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通往北方的地形極其艱難,山多河多。爬山還好,關鍵是渡河:士兵們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搭橋。諸葛亮也為此苦惱。一日,他聯想到古人如何造鐮鉤,從而發明出了搭橋槍。搭橋槍的槍桿和紅纓槍一樣長,槍頭程螺狀(有點像現在的螺絲刀)。
6,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於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卧龍!
7,木牛流馬
這是諸葛亮五齣祁山時為了方便運量而發明的一種運量工具。據史料記載,應該是五齣祁山用流馬,六齣祁山用木牛。木牛流馬善於上坡下坡,收糧等。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內有一繩,繩頭接舌,繩尾接腿。每行20里扭轉舌頭一次,方能再行~
肯定有人以為木牛流馬是獨輪車或者三國演義裡面的東西,其實木牛流馬是真實存在的。
3. 漢末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發明創造,對後世都有啥影響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發明創造:華佗的全身麻醉術、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劉徽的割圓術、畢嵐、馬鈞的水車、鍾繇的楷書。
一:華佗的全身麻醉術
在醫學方面。有一個應用於全世界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全身麻醉術。我們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術是春秋戰國的扁鵲,但對於他的記載其實是有些過於神化的,而出現在三國時期的華佗使用麻醉劑麻沸散卻是有明確的記載,當然也是更有說服力的。麻醉術的出現和應用無異於是對先進的醫療操作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
這個在今天很多醫療工作中都是很常見的名詞,其實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所首倡並且推崇的,這種救人於危難的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術一樣都是很重要的。
這些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發明雖然我們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還有後人在不斷的改進,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強大的,他們的能力和知識令人贊嘆啊!
4. 三國時期的哪些發明,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
發明三:“割圓術”
可能有人會問了,什麼是“割圓術”? 所謂的“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求出圓周率的方法,它的出現為計算圓周率建立了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演算法,從這里不難看出“割圓術”重大用作。
“割圓術”的發明者就是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他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可以說,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
而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正是踩在了劉徽等先賢的肩膀上取得的成就,除此以外,包括正負數的定義等也是由劉徽首先提出來的,作為中國古典數學理論奠基人之一,劉徽有足夠的資格在中國數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令人惋惜的是,盡管劉徽貢獻巨大,卻還是淹沒在了三國這個亂世之中不被世人所熟知。
5. 三國時期,有那些發明家他們分別發明了什麼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專了織綾機屬、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6. 三國時曹魏發明了什麼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出身貧寒,不善言談,但極富觀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流水作動力,可連續自動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由於他在機械製造方面造詣頗深,在當時被譽為「天下名巧」。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曹魏人。生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生卒年不詳。機械學,馬鈞少年游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於是改進綾機,並因此而出名。後來,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在曹魏時的舊織綾機上,為了織出復雜、精美的花紋圖案,經線要分成幾十組,每組經線由一「綜」控制,每一「綜」由一「躡」操縱,因此,50綜需要50躡,60綜需要60躡。綜控制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躡是踏具。考慮到舊綾機「喪功費時」,即勞動強度高、效率低,馬鈞重新設計,把幾十綜的綾機,一律改為12躡,從而簡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高效的新式綾機傳播到其他地區,被廣泛採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指南車至晚在西漢時已出現,東漢時張衡再次製造,三國時已失傳。馬鈞擔任給事中時,一天在朝房裡,與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辯論,談到了指南車。高、秦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只要肯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但他遭到了高、秦的譏笑和挖苦。馬鈞反駁說,空口爭論,不如試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於是,高、秦奏准魏明帝,下詔命馬鈞造指南車。經過鑽研,他果然製造成功,以實際成果結束了這場爭論。從此,全國都信服他的智巧。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造翻車之後,有人進獻一種「百戲」模型給魏明帝,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動。明帝問馬鈞,能否使它活動起來,並變得更精巧?馬鈞回答說,可以。於是,馬鈞奉詔改進「百戲」。他用木材製成水輪,以水力驅動旋轉,通過傳動機構,使女樂表演歌樂舞蹈,木人擊鼓吹簫;又出現山嶽模型,木人在其間跳丸擲劍,攀繩倒立,出入自在;另有百官行署,舂磨斗雞,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水轉百戲」的製作再次展示了馬鈞在機械傳動設計與製造方面的才能。
馬鈞還善於製造兵器。諸葛亮出師伐魏時使用了一種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十箭。對此,魏軍頗為驚奇。馬鈞則認為它雖然精巧,但未盡善,聲稱若經過他的改進,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但只能單發,效率不高。馬鈞擔心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頭。於是他打算製造一種大輪,輪上系著數十塊大石頭,以機械驅動大輪急速旋轉,然後切斷系石的繩索,石頭便連續飛擊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他曾在車輪上系數十塊磚,進行試驗,結果磚可飛數百步,證明自己的設計可行。然而,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笑和發難,但得到文學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對安鄉侯曹羲說,馬先生要製造的是國家之精器、軍隊之要用,只要費一點木材,用兩個人,就能製造,不妨試驗一下,免得埋沒有用的東西。曹羲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對此,傅玄感慨地說,試驗一下,本來是極易辦到的事,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視,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
馬鈞善於巧思,注重實踐,對技術問題有自信心,但不擅長辭令。
7. 三國著名的工匠.發明家有哪些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專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屬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三國時期人物,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魏晉時期名臣,著名地圖學家。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8. 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發明創造軍事的民間的都算上吧
生活方面:第一肯定是龍骨水車,就是那種用腳踩把水從低處拉上來那種
第二當然是麻沸散、五禽戲,因為一個人就算在一起啦
第三饅頭,諸葛祭祀陣亡將士及南民用的祭祀用品,現在叫包子
軍事方面:第一、霹靂車,劉曄發明的,也就是投石車
第二、木牛流馬,現在還在爭論,說不好
第三、孔明燈,最早的信號燈
第四、諸葛連弩,在戰國連弩的基礎上大大改進,使蜀軍戰鬥力大大增強
這是本人心目中排名,請勿鄙視~!
9. 三國時期有什麼發明
馬鈞:
他發明過:
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翻車(又稱龍骨水車):馬鈞製造的翻車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諸葛亮:
諸葛連弩:改進過的弩,可以一次發射十多跟箭,威力巨大
(馬鈞看到這種連弩後,進行了一番研究,他發現只要進行些須改動,就可以把連弩的威力提高5倍以上,可當時魏國高層並不相信他)
木牛流馬:一種運輸工具,有人猜測這就是手推車
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於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