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記是在什麼時候被創作的
司馬遷寫《史記》究竟用了多少年,向來說法不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11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原取「18年」一說。後來,我們經過認真查對,感到還是「13年」一說比較可靠。
《史記》究竟是在哪一年開始著筆的呢?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據是司馬遷所撰《自序》:「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所謂「論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記》。李陵之禍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據史學家考證,《史記》脫稿應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據是這年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所寫的一封信。信里有這樣的話:「仆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說:「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意思是說:我最近廣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間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仔細的考證,推究其興亡的原因,共寫了130篇。我打算將此書珍藏起來,以傳後人。《史記》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合起來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見,此時全書已經脫稿。
從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辭海》有關「史記」的詞條也是這樣說的:《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也都採用此說。
當然,說18年、16年完成此書也不錯,那是把司馬遷受命之後,醞釀構思、搜集資料乃至參閱皇家檔案的准備過程也計算在內了
❷ 史記的著成時間是什麼時候
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❸ 《史記》創作用了多長時間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42歲,開始編寫《史記》。 到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司馬遷55歲,《史記》全書完成。所以《史記》歷時13年才創作用完成。
哥們,採納我的吧。
❹ 史記的成書時間
這是從網路「史記」截取的一段話: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你可以在網路了解更多關於《史記》的資料:http://ke..com/view/10088.html?wtp=tt
❺ 列舉史記的起止時間
司馬遷寫《史記》究竟用了多少年,向來說法不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11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原取「18年」一說。後來,我們經過認真查對,感到還是「13年」一說比較可靠。
《史記》究竟是在哪一年開始著筆的呢?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據是司馬遷所撰《自序》:「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所謂「論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記》。李陵之禍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據史學家考證,《史記》脫稿應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據是這年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所寫的一封信。信里有這樣的話:「仆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說:「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意思是說:我最近廣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間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仔細的考證,推究其興亡的原因,共寫了130篇。我打算將此書珍藏起來,以傳後人。《史記》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合起來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見,此時全書已經脫稿。
從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辭海》有關「史記」的詞條也是這樣說的:《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也都採用此說。
當然,說18年、16年完成此書也不錯,那是把司馬遷受命之後,醞釀構思、搜集資料乃至參閱皇家檔案的准備過程也計算在內了。
❻ 《史記》的作者生活年代和成書時間
答: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司馬遷
《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
❼ 史記記載時間
1、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
2、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
3、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後。
了解:
《史記》,是由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❽ 史記歷時多長時間完成
司馬遷寫《史記》究竟用了多少年,向來說法不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11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原取「18年」一說。後來,我們經過認真查對,感到還是「13年」一說比較可靠。
《史記》究竟是在哪一年開始著筆的呢?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據是司馬遷所撰《自序》:「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所謂「論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記》。李陵之禍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據史學家考證,《史記》脫稿應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據是這年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所寫的一封信。信里有這樣的話:「仆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說:「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意思是說:我最近廣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間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仔細的考證,推究其興亡的原因,共寫了130篇。我打算將此書珍藏起來,以傳後人。《史記》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合起來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見,此時全書已經脫稿。
從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辭海》有關「史記」的詞條也是這樣說的:《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也都採用此說。
當然,說18年、16年完成此書也不錯,那是把司馬遷受命之後,醞釀構思、搜集資料乃至參閱皇家檔案的准備過程也計算在內了。
❾ 《史記》是什麼時候寫的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9)史記創造時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❿ 司馬遷什麼時候正式開始寫《史記》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10)史記創造時間擴展閱讀: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