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槍發明史

槍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1-08-10 15:11:16

『壹』 手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手槍的歷史至今已近年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槍曾在人類戰爭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槍是最主要的武器之一。最古老的槍是竹筒火槍。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各式各樣的手槍便出現了。

手槍是槍族中最小的槍,盡管手槍在戰爭中作用並不很大,但它確是軍隊不可缺少的裝備之一。最早的手槍是火門手槍,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枝火門手槍是義大利人在14世紀中葉發明的,當時被稱為「希歐皮」,即手槍的意思。它是用鑄銅或熟鐵製成的,槍管尾部有一個火門,發射時先將火葯裝入,然後在火門處將引火葯點燃。這種槍發射時,需一手持槍,一手持可燃物。盡管這種手槍與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代手槍不能相比,但它的產生標志著人們研製單手射擊武器的發明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火門手槍問世以後,迅速被一些國家運用到軍事作戰中。德國曾用火門手槍打得法國士兵措手不及。

火繩手槍雖然被歐洲大陸廣泛使用,但它有諸多的不足之處:遇到風雨天,火繩不易點燃;夜間火繩容易暴露目標。因此,人們又研製出抗風雨的點火方式,即轉輪發火。轉輪發火就像現在打火機用一個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燧石摩擦產生火花引燃火葯。

自動手槍是在18世紀末由德籍美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的。從1908年起到1938年德軍一直把它當成自衛武器使用了30年。

『貳』 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132年,復南宋時期。

公元1132年,中制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雖可算作霰彈槍但與現代霰彈槍並無關聯。

(2)槍發明史擴展閱讀

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作為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

步槍的變更: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轉管槍—連珠槍、栓式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沖鋒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

『叄』 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一、手槍發展史
手槍出現的時代,說法大相徑庭。一種說法是手槍出現在1540年,由義大利人造出了皮斯托亞手槍。另一種說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對兩吉斯蒙德的戰爭中使用了一種哨聲短槍,手槍因此而得名。
從火器史來看,手槍大致經歷的發展過程是: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又稱左輪手槍)—自動手槍。但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現代手槍,實際上只包括擊發手槍、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
手槍按使用對象可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用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斗手槍(大威力手槍和沖鋒手槍)和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按結構可分為自動手槍、左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
二、步槍發展史
1807年英國牧師A.J.福塞斯發明了使用雷汞擊發葯的擊發點火裝置,以後又有人發明了火貌。把火帽套在帶火門的集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的火葯,這就是擊發機。具有這種擊發機的槍叫做擊發槍。
19世紀初在法國研製出了定裝式槍彈。這種槍彈的紙彈殼裝有帶擊發葯 的金屬基底,裝好火葯後,與彈頭和成一體。定裝式槍彈大大簡化了從槍管為不填裝彈葯的操作,為從槍管尾部填裝彈葯的後裝槍的普遍使用創造了條件。15世紀時,已經有人在前裝槍的槍膛內刻上了直線行膛線,以便容納火葯殘渣並且更容易的從槍口裝入彈丸。到了16世紀,人們開始將槍管內的膛線改為螺旋形,以便射出的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保持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並且增大了射程,但由於具有螺旋膛線的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發明了定裝式槍彈,後裝槍得到推廣以後,線膛槍才被廣泛採用。1828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不強,採用長彈丸,仍然是從槍管前面裝火葯,但膛線已成旋轉型的。這種槍的射程和射擊精度都明顯提高。恩格斯稱德爾文步槍為「現代步槍之父」。
1884年在法國研製成功了無煙火葯,1886年法國首先研製了發射無煙火 葯槍彈的勒貝爾步槍。而德國發射無煙火葯槍彈的1888年式7.92毫米毛瑟步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近代步槍。
在槍械發展史上,真正的自動槍是英籍美國工程師H.S.馬克沁完成的。他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於1883年設計試驗成功了第一支自動機槍,使槍的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鍾600發,1884年取得了機槍的發明專利權。該槍一膛內火葯燃氣作為機構運動的動力,通過曲軸式機構完成開閉鎖和待擊,用布料彈帶供彈,水冷槍管,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槍身重27.2千克,夾在專用槍架或炮架上射擊。根據馬克沁機槍的原理,自動槍,自動步槍,沖鋒槍,輕機槍等相繼問世。槍的大家族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沖鋒槍發展史
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
四、機槍發展史
19世紀80年代前,為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槍械,英國人J.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式槍械,1718年在英國取得專利,由於槍身太重,且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
世界上第一挺機槍由一名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由於這挺槍是在蒙蒂尼工廠監制的,被定名為「蒙蒂尼」機槍。此種機槍當時還屬手動機槍,該槍發明之後不久,法軍又把它改為手動曲柄操縱、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因故障太多被淘汰。 美國人理查德·傑丹·加特林 發明手搖式機槍,於1862年取得專利,首次使用於1861~1865年美國內戰。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肆』 槍時候發明的

最早的槍是中國宋朝陳規於1132年發明的。

『伍』 槍的發展史是什麼

槍的產生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葯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桿,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葯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制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來復槍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最有名的是英國帕特里克弗格森於1776年發明的一種新式來復步槍。這種槍射程達180米,平均每分鍾可射4~6次。這比起當時每分鍾只能發射一次,射程僅如米的一般步槍來說確是巨大進步。弗格森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復線,使發射的彈頭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槍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採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沖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葯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從後面裝彈的擊發槍

1800年,人們發現了雷汞,緊接著便又發明了含雷汞擊發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火葯,這就是擊發式槍機。隨後,1812年在法國出現了定裝式槍彈。它是將彈頭、發射葯和紙彈殼連成一體的槍彈。於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槍彈。這是由一位普魯士軍械工人馮·德雷澤1835年發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一勾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在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後膛迅速裝彈使德雷澤槍成了一種優越的武器,並於1840年裝備普魯士軍隊。

擊針槍比以前的槍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重新填子彈。可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極力反對後裝槍。戰爭使對後裝槍持反對意見的人改變了看法。1866年,奧地利軍隊在戰爭中遭到了後獲槍的沉重打擊,於是法國、俄國、奧地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裝備了後裝槍。

1866年,法國裝備了A·沙斯波式擊針槍,俄國則裝備了英國人卡萊式結構的擊針槍。然而,紙殼子彈沒有可靠的密閉,影響射擊精度,並使槍機結構復雜化了。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擊針槍被更完善的機柄式步槍所代替,這種步槍使用定裝式金屬殼子彈和裝有彈簧擊針的活動槍機,把氣體由封起來,解決了後噴問題。

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從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從此,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戰役中,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沖鋒,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首先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

1871年,普魯士王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用它來裝備軍隊。這是一種採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

1881年,毛瑟步槍改進後,在槍管下方槍托里裝上可容8發槍彈的管形彈倉,將彈倉裝滿後,可多次發射,1882年被普魯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進一步改進其設計,最後發明出一種裝在槍內的5發匣式彈倉。這種槍成為德軍的制式步兵武器,並被世界備國所仿造。1886年無煙火葯首先在法國用作槍彈發射葯後,由於火葯性能提高,殘渣減少,以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步槍的口徑大都減小到8毫米以下,彈頭初速也進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槍也改為使用這種無煙火葯製造的槍彈,並將口徑改為792毫米。不久,很多國家都購買和裝備了這種先進的步槍。

小口徑自動步槍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1958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M16步槍重3l千克,有效射程為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威力較大。這種槍後來的改進型M16AI和M16AZ步槍,均用來裝備美軍。

德國HK33E步槍許多國家也研製出多種發射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前蘇聯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74自動槍和P11K74輕機槍。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裝備了無托步槍。這種槍握把在彈匣前方,可保持足夠的槍管長度,槍長明顯縮短,如法國的FAMAS步槍,奧地利的施太爾通用槍和英國的SA80步槍。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作為槍械的第二標准口徑,並在各公約國軍隊中裝備這種高射速小口徑的自動步槍。

『陸』 介紹下世界槍械發展史

1、1259年中國製成的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

2、14世紀出現火門槍,15世紀出現火繩槍,16世紀出現燧石槍(又稱燧發槍)。

3、19世紀初出現擊發槍,19世紀中葉出現金屬彈殼定裝彈後裝擊針槍,19世紀下半葉出現彈倉槍,19世紀末出現自動槍械。在這長達60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槍械本身由前裝到後裝,由滑膛到線膛,由非自動到自動,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革。

4、19世紀中葉以前,槍械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提高點火方法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方面,19世紀末開始在提高射速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同時,槍械的品種由少到多,重量逐漸減輕,口徑由大到小,射程由近及遠,射速也逐漸提高。

(6)槍發明史擴展閱讀:

槍械分類:手槍、步槍、卡賓槍、沖鋒槍、機槍、 霰彈槍、其他。

1、手槍

單手持的小型槍械,其他槍械一律可稱為長槍。

左輪手槍(英文:Revolver):用指力轉動彈倉,但不具退殼功能,一次可以裝填約五至八發子彈的手槍。

單發手槍:指沒有供彈具的手槍,子彈只能預先裝在膛部。

單管單發手槍,擊發一次後必須重新裝填的手槍,通常用於競賽或狩獵。

多管單發手槍,雖然膛室都只能預裝一發子彈,但有兩個或以上的槍管,所以仍然是多發式手槍,通常用於特殊目的如狩獵、自衛和暗殺。

中國的警用轉輪手槍

手動手槍:安裝多發子彈,但必須手動退殼的手槍。

半自動手槍(英文:Semi-Automatic Pistol):能自動裝填,但只能單發射擊的手槍。

全自動手槍(英文:Machine Pistol):支持三發點放、全自動射擊的手槍。部分型號被認為是沖鋒槍。

2、機槍

本來泛指連發的槍械,現代專指較大的適應持續連發槍械。

輕機槍:可由單兵操控的輕型機槍。

通用機槍(英文: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可當作輕機槍與中型機槍使用的槍種。

中型機槍(英文:Medium Machine Gun):火力、尺寸和重量介於輕機槍與重機槍之間的槍種。

重機槍(英文:Heavy Machine Gun):擁有固定角架、大口徑的機槍。

高射機槍(英文:Anti-Aircraft Gun):改裝高射專用腳架,用以射擊低空飛行目標的重機槍。

加特林機槍(英文:Gatling-type Machine Gun):擁有多個槍管的機槍。最早期的加特林機槍擁有十個槍管,以手搖方式射擊。經改進後,旋轉能源來自於電動機(外力)或彈葯氣體壓力(內力)。外力方式多為西方國家軍隊使用,內力方式多為當時前蘇聯陣營國家軍隊使用。

『柒』 槍械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武器技術的重大革新

——1860年自動步槍的產生自動步槍是指藉助於火葯氣體壓力及彈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彈、閉鎖、擊發、退殼和供彈等一系列動作的連發步槍,又稱突擊步槍。非自動步槍只能單發,而且裝彈和退殼都要手工操作,射速低、使用不便。

第一支真正的自動步槍是1883年由美國工程師H·S·馬克沁發明的。這是在連發槍的基礎上產生的。

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的步槍是由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於1860年發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直通槍膛的洞,洞內即彈倉,容彈10發,洞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

當時正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際,1865年5月的一天,斯潘塞闖進位於華盛頓的陸軍部介紹自己的發明,但是軍械官們不相信金屬殼槍彈、後裝槍和連發槍這些當時的新事物,更不相信這個年僅20的小夥子。斯潘塞非常喪氣,但他意外地見到新任總統,聯邦軍(即北軍)統帥亞伯拉罕·林肯。林肯仔細地聽了他的講述高興地說:「很好,眼見為實,打響了才算數。走,到外面試試看。」

在院子里,斯潘塞對著一塊木板連打了7槍,連發槍工作良好。接著,林肯也打了7槍。總統親自試槍的消息引起了軍方的重視,很快對斯潘塞連發槍進行了試驗和審評,並於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裝備聯邦軍。

1866年,奧利弗·溫切斯特也研製了一種連發槍,稱為「溫切斯特步槍」。但是這時的連發槍只是能夠從彈倉中接連推彈入膛而已,開鎖和退殼等動作還需手動操作來完成。

馬克沁將以上兩人的步槍進行改裝和試驗,終於在1883年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

它在射擊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葯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的,從而實現了步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支對射手撞擊的後坐力。馬克沁的自動步槍產生後立即被運用於戰場,成為殺敵的有力武器。

『捌』 歷史上發明槍最早是那個國家

中國、明朝、當時叫火沖,後來傳到了西方歐洲國家,被西方人掌握了技術自己自主研發,後來到了清朝被洋人利用叫做火槍。

『玖』 槍支什麼時期發明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火繩槍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拾』 誰發明的槍

公元1132年,中國抄南宋的軍事家襲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 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 M1加蘭德步槍。發明它是為了作為戰爭的武器。摘自:網路

閱讀全文

與槍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