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茶界的四大發明

茶界的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0 12:01:51

1. 茶學的創立者

在中國和世界茶業的史冊上,有一個永遠放射著光輝的傑出偉人,那就是被後世尊為「茶聖」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陸羽。陸羽是茶學的創立者。但他不僅僅是一位茶學家,在《全唐詩》、《全唐文》和《唐才子傳》等許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傳記》;所以,他同時還是一位才學逸群的文學家、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不過,他在詩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與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說,「他書皆不傳,蓋為《茶經》所掩」,幾乎全部被他茶學和茶業上的突出貢獻所淹沒了。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在我國唐以後的一些文學著作中,雖然一直把陸羽總也列為一位詩人或文學家,但多數都是「有名無實」,一帶而過。這一點反映到陸羽的研究上,就出現了專重茶學及其茶業貢獻的現象。無疑,對陸羽在茶學和茶業上的貢獻,是主要和需要作重點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這一方面。為了促進中國陸羽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本文特疏簡以往對陸羽茶學研究較多的方面,側重從陸羽的時代環境、思想和社會地位、以及他茶學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陸羽所處的環境,主要是指對他後來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其情況基本如《新唐書》和他自己所寫的「自傳」所說:他是一個棄嬰,為竟陵(今湖北天門)寺僧所收養,及長,不願學佛,便逃離寺院。他先藏在一個戲班子里學戲,天寶中,一次和一些演員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為太守李齊物發現,得助棄伶從學,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對於這點,過去許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紹,也無分歧。這就是說,對陸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飄泊為伶的社會生活,是清楚的,這里也不再詳細論及。陸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有疑義和過去未見討論的問題。
要涉及這個問題,不能不先從陸羽的生卒談起。關於陸羽的生卒,史籍的記載是不怎樣明確的,只是講「不知所生」、「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來,我們的先人似乎對陸羽的生年死日,誰也沒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中國已故的著名農史專家萬國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對陸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據萬國鼎考證,他認為陸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結束以後,中國茶葉界隨著全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對陸羽的生卒,掀起了一個探討的熱潮。如陸羽的生年,就筆者所見,就有大歷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後不同的說法。盡管上列諸說都是採用肯定不疑的筆法,但各說各的,眾說紛紜,且都未列舉多少信據,所以,現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2. 關於一些茶界名人的具體資料

先說一個,更多的你可以去http://www..com/s?wd=%B2%E8%BD%E7%C3%FB%C8%CB&lm=0&si=&rn=10&tn=sitehao123&ie=gb2312&ct=0&cl=3&f=1&rsp=0看
一代茶宗:陳椽
世界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中國「一代茶宗」的陳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六十多年來,陳椽教授在茶業領域里,辛勤耕耘,培養茶業人才,為發展茶業科學事業,提高茶業生產水平,著書立說,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不啻在中國茶業史,乃至於世界茶業史上,均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他親切隨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實事求是

陳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習,一九三四年七月畢業。一九五二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葉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四六年參加中國農民黨,一九五○年轉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支部組織委員、支部書記、省農工民主黨二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協第一、三屆委員,四、五、六屆常務委員、中國農學會委員、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會委員、安徽農學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安徽省茶業學會理事長、名譽董事長、安徽省科協常委。

陳椽教授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他在鼓勵和教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的同時,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敬重。

陳椽教授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就為創立茶業教育體系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更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從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對茶學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改進作了大量的工作,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親自擬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和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茶學教學科研正規化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議並參與在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創辦全國第一個機械制茶專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合自己從事教育和科研的實踐經驗,不斷編寫和充實教材,提高教學質量。他學識淵博,曾先後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農業高科技人才。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我國茶業技界、教育界和農業生產、企業和管理部門的中堅力量。他把畢業精力獻給了茶學教育事業,直至臨終前仍在關心和指導茶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潛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陳椽教授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終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時,就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等茶學教材。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編著了《茶葉製造學》、《制茶管理》、《茶葉檢驗》、《茶樹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後,他四次主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以及《茶葉檢驗學》,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安徽茶經》和《炒青綠茶》等專著,即使在「文革」中,也從未中斷過寫作,寫成了《制茶全書》。一九七七他夜以濟日地在病榻上撰寫了國內外第一部茶史專著《茶業通史》和《中國茶葉貿易史》、《茶業醫葯》等三部共一百多萬字的巨著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之後他又編著《制茶技術理論》、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茶葉商品學》、《茶業經營管理學》、《茶葯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業經濟學》等近四十部著作,內容涉及「制茶學」、「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茶史學」、「茶葉經濟學」,為創立上述五個茶學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建立完整的中國茶業教育體系、制定教學大綱和各專業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椽教授畢生致力於茶葉科學研究,推動茶業科學和茶葉生產發展,先後發表各方面的研究論文近兩百篇,有些被譯成英法日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回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發表的論文中,論證了中國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確立了科學的茶葉分類法,提出了制茶的變色學說,探討了茶樹栽培技術,研究了茶葉檢驗理論,茶業發展史和中國茶文化,探討了我國茶業經濟,並就各個時期我國茶業生產的形勢,國際市場的變化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他首先倡導發展名優茶,並在八十高齡時仍深入茶區,指導茶農、恢復和創至名茶,足跡遍及全國主要茶區,對推動我國茶葉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椽教授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他對茶葉學術活動、科普工作及國際學術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贏得了國內外茶業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

鞠躬盡瘁 名垂青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椽教授一直為振興中國的茶葉事業而努力奮斗。他先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並榮獲優秀教育成果獎。一九九○年榮獲國家教委金馬獎。英國《世界農業科學家名人錄》、《世界科學家》(亞洲分冊)、印度《世界名人錄》,國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國當代農業科技專家名錄》、《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等國內外近二十部名人傳記都收錄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優美的傳統文化,陳椽教授常鼓勵後進要將古今中外有關茶文化發展的書籍、札記、系統論述介紹給各國學者,並要勇於批判國際上和國內的古今中外學者的對茶文化不正確的言論,然後把兩岸學者近來研究的有科學理論、有說服力的成果,向外公開發表,使國內外學者口服、心服。他說∶「凡貫徹百家爭鳴方針,必須旗鼓相當,真刀真槍,道名指姓,直接了當。團結是在批惡揚善的原則上講團結。有些人重感情,輕原則,隱惡揚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處,拿團結為擋箭牌。其實這兩種人都為人所不齒的。」這段話將陳椽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性格表露無遺。 陳椽教授的一生,是開拓茶域的一生,著書立說的一生,教書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國茶業界的巨大損失,哲人雖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懷陳椽教授的同時,更應秉持他追求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為茶界奉獻一己之力。

他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

3. 中國的茶業起源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四川乃天府之國,土地肥沃,且氣候暖和。西部高原山地自然條件比較嚴重以外,極為適宜人類居住,所以從很早的時候起,就一直是人類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富足的盆地亦養育了悠久的茶文化。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王褒《僮約》雲:「武都(陽)買茶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雲:「芳茶冠六清」;孫楚詩雲:「薑桂茶出巴蜀」等詩文中看出來。 陸羽在他所著的《茶經》中亦記載有:「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這種野生的大茶樹在四川還是到處可見。據我們已故的知識,像這種兩人合抱的茶樹,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長成如此之巨。如此一來,這些大茶樹大多數應該是生長在戰國以前,據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定,古代的巴蜀也是我國茶樹原始分布的一個中心。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蔣,園有芳弱香敬,給客橙葵。」在這里《華陽國志巴志》對巴蜀的茶事的記載是很明確的。更重要的是,它明確指出,所進貢的茶葉是「園有芳弱(竹)香茗「(在園子里人工種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這說明在當時,巴蜀的茶事已是相當發達的了。 《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巴蜀的范圍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苴、共、奴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巴族、蜀族不過是其中分布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時,還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至春秋、戰國期間,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從中原的觀點來看,這些民族或地區,仍然是屬於「南夷」的化外之區;巴蜀歸屬於華夏,是在秦統一和設置郡縣以後的事情。 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考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指出各地對茶的飲用,是在秦國吞並巴、蜀以後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顧炎武的這一結論,統一了中國歷代關於茶事起源上的種種說法,也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因此,大家也就認可了「巴蜀是中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搖籃」這一事實。 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以後的事情。那麼,巴蜀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飲茶的呢?對這個問題茶界持有不同見解,有的人認為始於「史前」,有的人認為是「西周初年」,也有的人認為在「戰國」時期等。名家的意見歸結起來,就是究竟始於巴蜀建國之前抑或建國之後的問題。 飲茶是一種物質享受,人們習慣把飲茶和文明聯結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飲茶的習慣,人們往往認為是進入階段級社會以後才出現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組織來充當飲料,是氏族社會常有的事。鄂倫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還停留在原始氏族社會階段。當時,他們有「泡黃芹、亞格達的葉子為飲料」的習慣。鄂倫春人能夠利用當地的黃芹和亞格過的葉子來作飲料,那麼,為什麼巴人、蜀人和我們南方有茶樹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謀劃不發明以茶為飲呢?這也就是說,我國上古關於「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論點,不但有傳說記載,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較好印證。這也說明巴蜀茶業的開始最早的,只可惜見諸文字記載的時間較遲,直到西漢末年的王褒《僮約》中才有記述。能予佐證的有關先秦巴蜀的茶事資料,一是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所說:「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二是明代楊慎在《郡國外夷考》中所提:「《漢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謂茶日葭萌,蓋以茶氏郡也。 巴蜀和周族的聯系,其實還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華陽國志》中又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這一點,在《尚書牧誓》中載稱,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盧、彭、濮,稱爾,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華陽國志》和《尚書》一致說明了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四周的許多部落,都曾參加了周武王領導的反紂同盟。周武王滅殷以後,大肆「封邦建國」,分封的對象,有上說的宗親,也有功臣、扈從和參加伐討戰爭的各族酋長。所以,西周雖無「子」這樣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會分封巴蜀等頭人來掌管一方的。這一帶既然成了西周的屬國,至少在臣屬初期,會與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納貢關系,貢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這類方物特產。 《華陽國志》是晉人所寫,其所載史實是漢朝甚至是兩晉的情況。既然巴蜀南部的產茶地區,當不會都是在葭萌一帶,其上述巴蜀南部的產茶地區,當不會都是在葭萌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所以,假如葭萌「以茶氏郡」的論點可以成立,那麼,《華陽國志》中所提到的茶葉產是,可以說也是戰國前既已形成的歷史茶區。 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的王褒《僮約》中,才始見諸記載。《僮約》有「膾魚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兩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但飲茶已成風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飲茶還出現了專門的用具。其後一句,由反映成都四周,由於茶的消費和貿易需要,茶葉已經商品化,還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而且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為我國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如西晉張載〈登成都樓〉(3世紀80年代)詩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即是一證。張載這首詩,共32句。前面16句,談成都的飛宇層樓、物饒民豐和高甍長衢的城市境況;下闋借蜀郡漢代巨富有成效程、卓二家的奢華生活,來極言成都茶葉的名滿遐邇。與張載這一詩句相輔,構成巴蜀茶業名甲全國的還有這樣兩條史料;三國魏張揖《廣雅》(3世紀之前)載,「荊巴採茶作餅,成為米膏出之……」其二是西晉孫楚的《出歌》(公元231~293年):「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鼓出魯淵。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通渠,精稗出中田。」前一條史料所說的「荊巴間」,具體是指今川東、鄂西一帶。其實,這鄂西早先屬楚國的邊境地區,先秦時有一度就屬巴國或是巴文化的影響區。所以,這條資料實際上介紹的,主要還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飲茶習慣。後一條《出歌》,主要是介紹一些常用飲料、食物產地。把《廣雅》、《出歌》和《登成都樓》詩的上述內容聯系起來,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漢直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和重要中心。

4. 茶界泰斗張天福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

張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於上海名醫世家,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歲。

立志獻身茶業的張天福認為:除了自己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外,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強業之路。為此,他自大學畢業被聘任為福建協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資料,編寫茶樹栽培、茶葉製造等教材,並取得校方資助,轉道台灣實地考察茶業。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台灣之茶葉》考察報告,並決心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改良場。

張天福在被選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委期間,為加快發展福建茶葉,先後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採用。

20世紀90年代後,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張天福,仍然堅持參加各項茶事活動。

對張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張老,您一路走好!

5. 誰能告訴我一些名茶和茶界名人的資料急,在線等!!!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龍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黃山毛峰 四、廬山雲霧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銀針 七、信陽毛尖 八、武夷岩茶 九、安溪鐵觀音 十、祁門紅茶

一代茶宗:陳椽
世界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中國「一代茶宗」的陳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六十多年來,陳椽教授在茶業領域里,辛勤耕耘,培養茶業人才,為發展茶業科學事業,提高茶業生產水平,著書立說,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不啻在中國茶業史,乃至於世界茶業史上,均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他親切隨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實事求是

陳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習,一九三四年七月畢業。一九五二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葉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四六年參加中國農民黨,一九五○年轉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支部組織委員、支部書記、省農工民主黨二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協第一、三屆委員,四、五、六屆常務委員、中國農學會委員、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會委員、安徽農學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安徽省茶業學會理事長、名譽董事長、安徽省科協常委。

陳椽教授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他在鼓勵和教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的同時,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敬重。

陳椽教授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就為創立茶業教育體系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更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從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對茶學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改進作了大量的工作,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親自擬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和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茶學教學科研正規化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議並參與在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創辦全國第一個機械制茶專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合自己從事教育和科研的實踐經驗,不斷編寫和充實教材,提高教學質量。他學識淵博,曾先後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農業高科技人才。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我國茶業技界、教育界和農業生產、企業和管理部門的中堅力量。他把畢業精力獻給了茶學教育事業,直至臨終前仍在關心和指導茶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潛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陳椽教授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終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時,就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等茶學教材。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編著了《茶葉製造學》、《制茶管理》、《茶葉檢驗》、《茶樹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後,他四次主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以及《茶葉檢驗學》,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安徽茶經》和《炒青綠茶》等專著,即使在「文革」中,也從未中斷過寫作,寫成了《制茶全書》。一九七七他夜以濟日地在病榻上撰寫了國內外第一部茶史專著《茶業通史》和《中國茶葉貿易史》、《茶業醫葯》等三部共一百多萬字的巨著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之後他又編著《制茶技術理論》、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茶葉商品學》、《茶業經營管理學》、《茶葯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業經濟學》等近四十部著作,內容涉及「制茶學」、「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茶史學」、「茶葉經濟學」,為創立上述五個茶學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建立完整的中國茶業教育體系、制定教學大綱和各專業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椽教授畢生致力於茶葉科學研究,推動茶業科學和茶葉生產發展,先後發表各方面的研究論文近兩百篇,有些被譯成英法日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回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發表的論文中,論證了中國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確立了科學的茶葉分類法,提出了制茶的變色學說,探討了茶樹栽培技術,研究了茶葉檢驗理論,茶業發展史和中國茶文化,探討了我國茶業經濟,並就各個時期我國茶業生產的形勢,國際市場的變化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他首先倡導發展名優茶,並在八十高齡時仍深入茶區,指導茶農、恢復和創至名茶,足跡遍及全國主要茶區,對推動我國茶葉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椽教授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他對茶葉學術活動、科普工作及國際學術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贏得了國內外茶業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

鞠躬盡瘁 名垂青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椽教授一直為振興中國的茶葉事業而努力奮斗。他先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並榮獲優秀教育成果獎。一九九○年榮獲國家教委金馬獎。英國《世界農業科學家名人錄》、《世界科學家》(亞洲分冊)、印度《世界名人錄》,國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國當代農業科技專家名錄》、《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等國內外近二十部名人傳記都收錄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優美的傳統文化,陳椽教授常鼓勵後進要將古今中外有關茶文化發展的書籍、札記、系統論述介紹給各國學者,並要勇於批判國際上和國內的古今中外學者的對茶文化不正確的言論,然後把兩岸學者近來研究的有科學理論、有說服力的成果,向外公開發表,使國內外學者口服、心服。他說∶「凡貫徹百家爭鳴方針,必須旗鼓相當,真刀真槍,道名指姓,直接了當。團結是在批惡揚善的原則上講團結。有些人重感情,輕原則,隱惡揚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處,拿團結為擋箭牌。其實這兩種人都為人所不齒的。」這段話將陳椽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性格表露無遺。 陳椽教授的一生,是開拓茶域的一生,著書立說的一生,教書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國茶業界的巨大損失,哲人雖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懷陳椽教授的同時,更應秉持他追求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為茶界奉獻一己之力。

他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

6. 為什麼茶界一直存在著「 茶葉擁有三次生命」的說法

對於茶用三次生命這種說法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茶葉擁有的三次生命指的就是茶葉在三個不同時期所經歷的生命的綻放,而這三個時期分別指的就是茶葉在生長的時候,還有茶葉在制茶人手中進行製作的時候,以及茶葉在泡茶人手中的時候這三個過程。

而茶葉的第三次生命就在泡茶人手中。在經過大自然的滋潤以及制茶人的精心製作以後,茶葉成功來到了泡茶人的手中,在泡茶人手中茶葉得到了自己生命的又一次綻放。原本在制茶人手中已經乾枯的茶葉在泡茶手中經過精心的調制,最後又綻放出其應有的姿色。也就是在這一番調制當中茶葉的第三次生命才得以綻放。

7. 四大發明是什麼

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8. 關於茶界的新翻譯詞彙有哪些

印刷界專業英文翻譯,不好意思,我怕翻譯錯了,一些單詞有點生僻,你找專業人士翻譯下,上佳域通翻譯網站
http://www.gvlocalization.com
有專業翻譯印刷方面的,答案有保障些

9. 中國茶葉界的三安現象是什麼

浙江省安吉縣、福建省安溪縣、湖南省安化縣(以下簡稱「三安」),在中國產茶縣中是具有標桿意義的代表。

安吉從一株白茶古樹起家,成為著名的「中國白茶之鄉」。安吉白茶是按綠茶工藝生產的優質名茶,以茶多酚含量低、茶氨酸含量高、葉白脈翠、色美味鮮為特長,深受新生茶飲群體喜愛,產、銷區從一縣走向了全國。

安溪在安溪鐵觀音傳統品牌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烏龍茶鐵觀音之鄉,安溪也從福建最大的貧困縣,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行列,市場從福建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安化從「綠黑之爭」到「擇黑而創」,闖出了一條興業富民的路徑。安化黑茶以「金花」取勝,「金花」的保健功能實現了由「邊銷茶」到大眾保健茶的華麗轉身,成為茶界黑馬、黑茶產業的後起之秀。

閱讀全文

與茶界的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