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林奈創造了

林奈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1-08-10 10:23:50

Ⅰ 林奈對生物做出了哪些貢獻

依據生物的形態和親緣關系進行分類的系統分類法
由屬名+種加詞+命名人縮寫構成的生物命名的雙名法
如果你有空多看看生物分類的相關書籍,會發現有很多很多的雙名是以L.結尾的,那些都是林奈命名的

Ⅱ 林奈有哪些貢獻

林奈是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家。他首先構想出了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了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

17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搜集到大量的動物、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極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

Ⅲ 著名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創造了雙名法,此命名方法只適合植物而不適合動物.______

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極其繁多,每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稱.由於世界上各種專語言之間屬差異很大,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叫法.名稱不統一,常常造成混亂,妨礙了學術交流.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這本書中正式提出科學的生物命名法--雙名法,按照雙名法,每個物種的科學名稱(即學名)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屬名,第二部分是種加詞,種加詞後面還應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時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雙名法的生物學名部分均為拉丁文,並為斜體字;命名者姓名部分為正體.此命名法既適用於植物也適用於動物.
故答案為:×

Ⅳ 林奈科學家的資料

人物生平編輯
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著花園里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制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奈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復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只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隆德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採制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裡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裡,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種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3個人成就編輯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系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啟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將雙名制完善和推廣。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4社會地位編輯
18世紀生物學的進步是和林奈緊緊相連的。瑞典政府為紀念林奈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先後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並於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
林奈是近代生物學,特別是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於有「北歐花園」之稱的瑞典斯科訥地區的羅斯胡爾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歲。

5個人影響編輯
18世紀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萬的植物沒有統一的名稱,往往同一種植物有幾個名稱,或幾種植物用同一個名稱,這給研究植物帶來很大困難。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改變了這一混亂狀況。他創立的「雙名制命名法」(簡稱「雙名法」),給每種植物起兩個名稱,一個是屬名,一個是種名,連起來就是這種植物的學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樣,這個命名法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林奈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愛奇花異草,他為自己開辟了一塊空地,整日忙於移植野花野草,由於他神學課不及格升不了學,只得進皮鞋鋪當學徒。但他對植物的興趣沒有減少,還是經常解剖小動物,到野外採集植物標本。一位叫羅斯曼的教師看中了林奈的才華和毅力,經常帶他到自己家中看書,並給予指導。在羅斯曼老師的鼓勵下,林奈終於在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瑞典隆德城大學,23歲便成為這所大學頗有名氣的植物學教師。從此,他進入了嚮往已久的動植物研究領域。
1732年,林奈得到瑞典科學院的資助,獨自一個騎馬到瑞典北部的拉帕蘭地區考察了五個月,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其中一百多種是前人沒有記載的。林奈將考察結果整理成《拉帕蘭植物志》一書,受到了植物學界的贊譽。為表彰他的功績,瑞典科學院特意把當地產的一個植物屬命名為「林奈木屬」。
從1732年起,林奈留學荷蘭,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他周遊了荷蘭、英、法等國,系統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資料,發表了許多著作,包括劃時代巨著《自然系統》。在這部書中,他闡述了礦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長和生活,動物的生長、生活的感覺。「雙名法」在書中首次出現,從此馳名世界。

Ⅳ 18世紀林奈根據花開閉時間的不同發明了什麼

18
世紀林奈根據花開閉時間的不同發明了(c )

a
、時鍾
b
、電子鍾
c
、花鍾

Ⅵ 林奈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卡爾·馮·林奈於1707年5月23日生於瑞典斯馬蘭德,生活在中國李時珍之後一百多年,是一位自然學者。他們兩個人雖然都是醫生和植物學家,但是遭遇卻完全不同。李時珍生活在科學人才備受壓抑的封建社會的末期,他花費幾十年心血寫的《本草綱目》,生前竟得不到出版。而林奈生活在科學人才備受鼓勵的資產階級發展時期,有人幫助他學習,資助他考察,請他當大學教授,並多次遇到「伯樂」,相比之下他可稱得上是時代的幸運兒。在中國先哲們的心目中,人是獨立於自然萬物之外的。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只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個品種,是一種身上無毛的兩足動物。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其《動物學》一書中第一次把人劃進了動物界中。盡管亞里士多德還對動物做了屬和種的進一步分類,但他記載的種類太少,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分類。

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創新,首次採用了「雙名命名制」,即二名法,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於統一,創立人為分類法,並廣被採用。直至十九世紀才為自然分類法所取代。這種分類方法使已知的各種生物可以排成一個有規則的系統,結束了過去生物學在分類命名上的混亂現象。

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統》一書中,林奈把自然界存在的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分為綱、目、屬、種,實現了分類范疇的統一。他以種為分類的最小單位,根據花的數量、形狀和位置,再分成屬。根據各屬子實體的主要特徵劃分為綱,並把容易概括的屬列為綱以下的目。這就形成林奈聞名於世的性系,其中綱主要取決於雄蕊數,不根據雌蕊數。對動物界的分類,林奈沒有提出任何共同適用的原則。但是,他把鯨歸入四足類共採用哺乳類的名稱。他還把人和四足動物同樣列入哺乳動物綱,並把人和猿猴一起列入了靈長目。

林奈對生物學的貢獻是劃時代的,對於我們人類認識自身在自然萬物中的位置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林奈給人做出了科學的定位。自此,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或人類個體都可以通過界、綱、目、屬、種、亞種逐級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從生物屬性上說,人不再是獨立於自然萬物之外的幽靈,也不是什麼天神的特殊造物,她僅僅是生命長鏈上的一個活環,是生物之樹上的枝條,如果沒有其他物種的支撐,人類這個枝條也將枯萎,無法在天地間獨存。恩格斯評價說,植物學和動物學由於林奈而達到了一種近似的完成。

林奈是一位博學大家,他除了在醫學、生物學、地理學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以外,也為其它學科做出了很大貢獻。1739年,他和其他學者一起創建了瑞典皇家科學院,旨在代表瑞典經濟界的利益促進科學研究。他還編寫了一部有關瑞典民俗、重點介紹瑞典民間舞蹈的書籍,為民俗學研究也做出了貢獻。1778年1月10日,經歷一系列中風之後,林奈在瑞典烏普薩拉去世。

Ⅶ 林奈:偉大的命名者主要成就是什麼

假如有這么一位時間旅行者,他從16世紀早期一下子進入18世紀,他可能會因不再認得這個世界而迷路。17世紀偉大思想家的多種才華,改變了物理宇宙的面貌。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只不過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另一顆行星。太陽本身以及整個太陽系都在運動。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那美好而完善的天球已經遠逝。恆星都在動。天文學家說,充滿整個天空的似乎是其他星系,所有這些星系都在運動。有人猜測,在那些星系中,還有其他太陽系圍繞著它們的太陽旋轉。似乎是,每件東西都在運動、永不停息,並且可通過數學進行推算。

只有在博物學這一領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生命科學——那位迷路的時間旅遊者才能找到熟悉的思想。此時,物理科學家已經把運動,而不是靜止或永恆性,當做自己的指導原則。但是對那些研究生命體的人(博物學家)來說,在18世紀之初,一個古老的觀念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存在巨鏈。這就是18世紀初期統治生物學的至上觀念:生命形態是上帝創造的,是固定不變永遠同一的,各種生命形式都是一個偉大計劃中的一部分,就像梯子上的一條橫檔,或者鏈條中的一環。

存在巨鏈的思想起源於古希臘,被基督教哲學家進一步完善,主張能夠存在的每一件東西都早已存在,而且總是存在。也就是說,從無生命的物體到生命體,不管是昆蟲還是魚或者人,都沿著一條由低等向高等逐步排列的鏈條各就各位,且次序穩定不變。在這一鏈條中,植物的位置高於岩石,動物又高於植物,其中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要高,而人類更高。在許多人心裡,這條巨鏈甚至延伸得更遠——越過人類達到天使的等級,再延伸,越來越完美,直至上帝。鏈條上每一等級都是固定不變的,等級的一頭低,另一頭高。每種生物的位置都是上帝在創世時安排的,以後就再也不能變動或改變。此外,根據這一觀念,自從宇宙的開始,就沒有創造任何新的物種,也沒有任何物種滅絕。因為不管哪種情況發生,都會改變鏈條上的等級,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上帝已經在最初就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

林奈就是這種觀念的虔誠信奉者。但是,正如科學家中常常發生的情況那樣,他的偉大工作推進了人類知識,盡管帶來的效果恰與他的信念相悖。存在巨鏈的觀念以及對於永恆不變性的堅持,即使在18世紀,就已臨近崩潰,而林奈的主要工作——一個不存在等級的龐大分類體系——以某種方式促成了它的垮台。

Ⅷ 林奈發明什麼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家,首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

17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搜集到大量的動物。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亟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著花園里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制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復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只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龍得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採制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裡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裡,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系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閱讀全文

與林奈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