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們通過什麼來認識感覺統合能力
感覺統合是指我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然後經由大腦加工處理,大腦再指揮身體做出相應的行為的過程,簡稱感統。 我們的感覺統合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孩子出生後做相應的感官刺激
❷ 感覺統合是在哪一年證實的呢
1972年美國加州大學某博士證實的。
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並做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刺激中和諧有效的運作。就好比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並做出適當反應
❸ 感覺統合理論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90年代,新世紀發展得越來越好
❹ 你知道「感覺統合」嗎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寶寶百分百
一、什麼是兒童感覺統合失調?
有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拉、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等性格障礙而頭疼。過去,有的人將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症,給孩子吃葯、打針等,但效果甚微,還可能造成某些後遺症;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創傷。
197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愛瑞斯首先發現了在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出現上述癥候群,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需要進行心理訓練來加以矯正。經過科學家的大量臨床心理研究發現,相當數量的兒童出現的上述問題是由於大腦對身體感覺統合的障礙,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
因為人體各部分器官都是通過與外界接觸,向大腦傳遞感覺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有效組合,指揮人完成各項活動。當這一系統由於發育或其它原因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出現上述行為問題。
二、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會有什麼表現呢?
⒈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⒉視覺感不良:表現是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等。
⒊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⒋動作協調不良:表現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滾翻、系鞋帶、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⒌本體感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表達能力差,手腳笨拙等。
⒍觸覺過分敏感: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這些問題無疑會造成兒童學習和交往的障礙,因為這樣的兒童盡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於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響了兒童學習和運動的完成。
三、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主要與孕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出生後的撫育方式有關。例如:先兆流產、懷孕時用葯或情緒處於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出生後家長搖抱少,尤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孩子靜坐多,活動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
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玩什麼東西一學就會,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就顯得十分吃力,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
據調查,普通人群中,約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和老師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並及時進行心理治療訓練,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理發育遲緩和人際關系問題,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行為問題。
四、怎樣進行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效果如何?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首先由心理專家測查和診斷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後制定訓練課程,通過一些特殊研製的器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參與,一般經過1~3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邏輯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動作協調能力、人際關系、飲食和睡眠、情緒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
其中,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日本、台灣等地從70年代興起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現已發展成每個學校都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國內已研究開發了這一訓練理論的技術,在中國兒童中也取得了明顯的療效。臨床實踐表明,參加訓練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訓兒童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五、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安排是怎樣的?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一個周期是20次,一次約1小時左右,訓練內容包括感覺統合訓練和特殊腦力訓練兩部分。心理醫生根據每個孩子的失調程度安排不同的訓練課程和時間。訓練20次後免費測驗,鑒定效果。訓練時間是孩子下課後和節假日,一星期不少於2次,重度失調的兒童訓練次數應更多一些。
( BAOBAO100.COM — — 育百分百寶寶 做百分百父母!)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據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專家介紹,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人的感覺統合系統分為視覺統合系統、聽覺統合系統、觸覺統合系統、平衡統合系統與本體統合系統等。
一般來說,視覺統合失調的學齡兒童,在課內課外閱讀時,常會出現讀書跳行、翻書頁碼不對、演算數學題常會抄錯等等視覺上的錯誤,從而造成學習障礙。時間久了,必然會造成孩子學習成績下降,跟不上學習進度,在心理上產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這類患者在生活上還常常丟三落四。
聽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則多數表現為經常忘記老師口頭布置的家庭作業或者下節課要帶什麼學慣用具,他們上課時總是東張西望,老師講的知識一點也聽不進去。平時家長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時,這類兒童記憶力差。孩子不能讓「課堂40分鍾」產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會影響課外的正常生活。這種現象如不糾正,時間長了,孩子會在心理上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厭學逃學。
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往往對別人的觸摸十分敏感,心理上總有一種擔心害怕、易受驚的感覺。在學習與生活中則表現為好動、不安、辦事瞻前顧後,甚至怕剃頭、怕打針。這樣的孩子被家長帶到醫院請心理醫生診斷,總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症」。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由於心理上總處在一定程度的紊亂狀態,時間一長,必然使學習與生活質量不斷下降。
平衡統合失調會讓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觀測不準距離,做事時協調能力較差,甚至穿鞋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鞋左右穿反。由於距離觀測不準,會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會讓孩子對事物的興趣逐漸減少。一個孩子平衡統合失調,往往會在心理上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與認知熱情。
本體統合失調的孩子多數表現在上體育課時不會跳繩,跑步時動作不協調不準確;在上音樂課時,常常發音不準,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口吃等。雖說這些學習課目不是主課,但是,它們卻對上好主課起到很重要的輔助與促進作用,長久下去勢必影響主課的學習。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據一位兒童教育研究專家介紹,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城市兒童生活都市化,現代家庭小型化;家長過分看重「第二課堂」等。正因為有了這些因素,致使學齡兒童的活動空間不斷縮小,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各種感覺刺激機會大幅度減少。
有一位孩子的父親在地質勘探隊工作,常年不回家,而母親又在紡織廠上輪班,孩子家住高樓,一個人跟年逾花甲的奶奶生活。因此他的生活十分機械與單調,平時除了上學,就是回家做作業,或看看電視。這種封閉的生活自然會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覺信息刺激的機會減少,產生感覺統合的失調也就在所難免。
還有不少雙職工更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照看孩子。我們時常可見父母上班後,孩子一個人獨守門戶的現象。單就一個「獨」字,就給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與感覺統合能力的增強帶來許多不利的因素。
他們大多數又被父母過分嬌慣與寵愛,養成孤傲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又沒有夥伴群的關注,不習慣群體生活,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一旦父母婚姻破裂、家庭解體,孩子的心理失衡要比大家庭中的孩子嚴重得多。心理失衡是能夠嚴重削弱人的感覺統合能力的。據資料顯示,在少兒犯罪中,60%是因為父母離異,家庭不幸、心理失衡造成的。
據報載,黑龍江省最近對7至11歲孩子的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孩子學過鋼琴、電子琴以及舞蹈、美術等。同時,調查也顯示,60%的兒童不會系鞋帶,不會穿衣服,甚至連球也拍不了幾下。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總是將成人社會的競爭意識,過早地轉嫁到了孩子身上,從而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孩子自己應有的、感興趣的東西受到了缺乏理智的和無情的壓制。在這樣環境中學習與生活的孩子感覺統合系統怎麼會不失調?
克服感覺統合失調症
專家指出,孩子的心理活動分為3個階段,即:認知、調節與交往。而這些的基礎便是孩子具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那麼,在現有條件下,如何糾正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症呢?
一位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專家認為,先行一步的美國、日本等地從70年代就興起的「游戲治療法」,不打針不吃葯,對糾正與治療感覺統合失調症頗有效。比如用獨木橋幫助孩子找到「平衡統合能力」;用滑板梯幫助孩子找回「觸覺統合能力」。這些對於治療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極為有益。
此外,家長還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孤獨,讓孩子在與人交往與溝通中,刺激、調整與強化自己的各類感覺統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用溺愛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
因為這樣,孩子不僅樂意、有積極性,而且也在其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質。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時,家長就可以通過「零食」向孩子發問,讓孩子與外界事物、季節、地理等產生「聯想」;同樣,在孩子「玩耍」時,家長也可以這么做。
因為,「想像」正是孩子的感覺與外部事物進行碰撞的中介物,其中產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新的刺激。長此以往,就可以使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參考資料:http://baobao100.com/Info/gzjzh/133456438.shtml
❺ 愛因斯坦是感統失調的人嗎聽說他是感統失調的人,但他為什麼那麼聰明。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fion 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2感統失調編輯
感統失調 gǎn tǒng shī tiáo
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通過葯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才能糾正。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後卻很一般了。
❻ 1.人們通過什麼來認識感覺統合能力的
人民通過什麼來認識,感覺從和能力的應該是用眼睛來認識的。
❼ 感覺是怎麼來的
感覺 目錄 釋義 感覺心理學定義 感覺的意義 感覺的分類 感覺的生理機制 感覺功能評定 感覺評定的注意事項合意義 胎兒具有的感覺功能 (1)聽覺、視覺 (2)其他感覺功能 感覺統合失調與心理障礙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呢? 感覺統合失調一般分為5種 為什麼會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呢? 發現感覺統合失調之後怎麼辦呢? 感覺統合能力的簡單觀察法 1. 感覺統合能力觀察方式 2.感覺神經失常的反應狀態及其判斷法 肢體動作時的反應狀態 保護性伸展反應能力 抗衡地心引力的姿勢保持力 重力的穩定度 運動企劃能力 身體雙側協調能力 身體中線交叉運動能力 慣用手的成熟度 身體形象 感覺和知覺 同名專輯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同名詩歌《感覺》 簡介 詩文 釋義 感覺心理學定義 感覺的意義 感覺的分類 感覺的生理機制 感覺功能評定 感覺評定的注意事項合意義 胎兒具有的感覺功能 (1)聽覺、視覺 (2)其他感覺功能 感覺統合失調與心理障礙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呢? 感覺統合失調一般分為5種 為什麼會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呢? 發現感覺統合失調之後怎麼辦呢? 感覺統合能力的簡單觀察法 1. 感覺統合能力觀察方式 2.感覺神經失常的反應狀態及其判斷法 肢體動作時的反應狀態 保護性伸展反應能力 抗衡地心引力的姿勢保持力 重力的穩定度 運動企劃能力 身體雙側協調能力 身體中線交叉運動能力 慣用手的成熟度 身體形象 感覺和知覺 同名專輯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同名詩歌《感覺》 簡介 詩文 展開 編輯本段釋義 心理學定義:是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覺分兩部分: 一是慾望,它是動物體的一種「需要」,動物們需要性刺激,需要食物,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慾望也可分兩部分:一是心理欲,二是行為欲。心理欲使你產生一種驅動,行為欲使你專心專一去做。這在吸毒的人們中已經看到了。但是在其它領域還沒有佐證,在性交中,有時你很想要,但是你的陽具就是硬不起,這就是心理欲和行為欲脫節的有力證明。一般的感覺都可以分為「心理欲」和「行為欲」。所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驚」就是心理欲在起作用。那些暈血、暈針、怕蟲、怕花等行為的出現就是心理欲作用的結果。 二是感知,它是動物的一種「知道」。沒有這類感覺,動物就不會產生滿足,就是得到排泄,也還會有尿意,就是得到食物,飢餓感還會長存,就是有人陷害你,你也會孰視無睹,聽之任之,而不會用動怒或威脅等手段來消除這種陷害。感知又分兩部分:一是產生感塊,二是產生知覺。感塊可以直接成為記塊,但不能成為思塊(思維過程產生的結果叫思塊),比如說你在聚精會神地看書,旁邊有人輕輕地唱歌,雖然你還在看你的書,雖然你沒有注意他的所唱,但是你卻在你的大腦里產生過共鳴,也就是說該歌在你的大腦里產生過投影;知覺可直接成為記塊(感覺在大腦內被儲存叫記塊),也可直接成為思塊。知道其實就是一種思維,只不過是低級思維。 淺表感覺 淺表感覺共有二十五種。就是五官和內臟的感覺。屬於生命過程,它又分為生存感覺和提示感覺。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以前所說的慾望其實就是感覺,比如食慾:就是要食的一種感覺。 1、生存感覺有十四種,是生命個體為了適應外界環境而必須有的,它分為呼喚欲和排洩慾。 呼喚欲是生命個體想得到而且必須得到的,有七種,它們是食慾、渴欲、嗅欲、望欲、聽欲、觸欲和物慾。 排洩慾有七種,它是生命個體必須定時排出,不定時排出人體就會表現異常的一種感覺,它們包括:便欲、噴欲、咳欲、呵欲、伸欲、嗝欲和性慾。 2、提示感覺有十一種,是生命個體在生存過程中為了保護身體提示病變而產生的,包刮痛、癢、麻、軟、酸、木、脹、暈、昏、辣、悶。 淺表感覺具有以下特徵: 1、「感覺移動」:感覺是一種移動後的結果,沒有移動就沒有感覺,不是感覺器官的移動就是原塊的移動,比如用手去觸摸一樣東西時,必須源源不斷地移動你的手才能感受到這種物體的特徵,只要你的手停下來,就失去了感覺,你的手就是放在這個物體上,也不能感受到這個物體的存在,除非有溫度等刺激附帶在上面(溫度也是一種刺激源)。外界的光線也是源源不斷地刺激人的眼睛,人才有視覺,如果沒有光線,人就不會在眼睛內產生外界物體的投影,大家知道,光線是光子流動的結果,人的眼睛就是接受了這種光子的移動刺激才產生了視覺。人們常常嗅不到氣味,但是只要你猛吸一口氣,外面的氣味就會被感覺到,這也是氣流帶著氣味經過嗅覺器官的結果。人的所有感覺器官都可以暫時關閉,這也是進化的結果,只要用舌頂住口腔的上部,鼻腔就被關閉了;將手停住,觸覺就關閉。 2、「感覺單一」:淺表感覺不是總體性的,是單一的感受過程。對感覺受體來說,感苦的只感苦,感甜的只感甜,感溫的感溫,感痛的感痛,它們的功能終生不變,它們是我們的相同器官的不同感覺神經的不同結果,由此可知,感覺神經在同一個感覺器官內也是有功能差別的,它們不是同一的。 3、「感覺同時」:淺表感覺發生時,可以在很多同時存在的原塊中只感受一種原塊,比如一個人聽人說話,必定有很多其它聲音同時存在,可是該人在感受那些聲音時,可以只聽這個人的說話,聽的同時,還要產生與此有關的思維,又比如,人看東西時,在一個視野里,至少有上萬數的原塊同時被看到,但是為什麼只對其中的一種或兩種產生視覺呢,這就是感覺同時的功能。 4、「感覺獨立」:感覺是因為原塊刺激而產生的,它不依其它人命過程而產生,感覺一旦產生就可影響人命過程的其他方面,比如記塊、憶塊、思塊、行塊和語塊,感覺也具有獨立「成相」的功能,看到「貓」馬上在你的相應地方有了貓的投影,觸到「涼」馬上就有冷的感覺,這種刺激性就是感覺的獨立性。 5、感知是思維的前奏。這一點在思塊一章中專門論述。 附帶說一下,人腦是因為和人體結合在一起才完美的,電腦之所以不完美,就是因為沒有感覺的三點功能,沒有生物鍾的四點功能,沒一個有象人體一樣可以行動自如的「電體」,解決了這幾個問題,電腦就會勝過人類。集成塊的發展將向立體、自動降溫方向發展,而不是現在所做的向更快更穩更多的方向發展。 深部感覺 深部感覺就是人們所說的情緒,它分為分享情緒和保護情緒。 1、 分享情緒是人類可以共享的一種情緒,它們是可以「傳染」的。分享情緒包括:樂和憂、善和凶。 2、保護情緒就是用來保護身體的一種情緒。它包括:怕和氣、愛和嫌、快和緩。 淺表感覺和深部感覺的特性: 1、都有它的反面。比如冷和熱,愛和恨,睡和醒;事實上,人體的所有東西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比如餓和飽,行和靜等等。 很早以前人們可能就已經注意到,很多事物都有正反雙性,比如左和右、上和下、笑和哭、痛和癢等等,古老的中國人將它們冠以一個總稱:陰和陽,中國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陰和陽決定的,所以他們的祖先依此產生了陰陽八卦理論來預測人生。在大腦里,為了方便和節約空間,利用陰陽來處理感覺或其它各個方面是最簡單不過的了,就象計算機使用的二進制一樣。比如笑和哭,兩者可能處於同一個位置,並且可能還是某種「鏈」與神經細胞結合就是笑否則就是哭,但是,如果功能中樞沒有連通到哭笑中樞,那麼無論這鏈是分離還是結合,對人體來說,都不會表現哭笑現象。大腦區分香和臭的中樞也是一樣,凡是存在對立兩性的都是這樣發揮功能的 2、程度不同。如熱和燙,氣和怒。程度由感覺決定和把握,當你吃了很多飯,還感覺餓時,再添飯你就有一個量的把握,只能吃小碗或平碗了。當你看到一件物體時,你可以在沒有提的情況下就知道該物體你是提得起還是提不起。這些其實是一種類式於眼睛區分貓和狗一樣的初級思維。其實人的所有感官都有這種模糊的數量概念。人的一生至少要看見100萬人(特殊職業除外),主要憑眼睛將他們區分,當你看到一個陌生人,主要是看他的五官的距離(這種區分不是純數學概念,而是在總體上的一個大概)、五官的高矮、五官的生相,再是看皮膚的黑白、光潔度,再是人的高矮、衣著、聲音等等,就是憑借這種模糊,人才得以區分世界,如果用精確來區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人體感覺熱,不是感覺熱1、熱2等概念,而是熱,很熱,燙人等來表示的,只要說熱或者很熱,人體就知道是個什麼概念了,如果你聽到攝氏40度,也會知道這是很熱了,不過這是一種精確的稱呼。又比喻吃飯前的那種情況,在你第二次去盛飯時,你的手可能出現一種奇特的情況,比喻還加一點點,抑或是在已盛的飯里減去一點點,這也是一種大腦對胃內容物有一種模糊的數量概念的依據,這種概念,不是食慾樞對血中刀糖檢驗的結果,還是胃 強力盛受的提示。 3、長期刺激可引起人體病變。比如愛得深而得不到可引發精神病,戀得深而得不到就得相思病。分辨異性美醜也是一種感覺,一個人在發育以前是不能辨別異性美醜的,一旦發育開始,人的第一「性行為」就是能夠辯別異性的美醜,再就是其他「性特徵」,如男孩長胡須等。男人在十幾歲發育時,即開始對美麗的女性目不轉睛,對醜女不屑一顧。女性也是一樣,其發育時即開始對有才氣的男性心懷好感,真正做到了心系之、情念之,但同時女性還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心態,即愛對方又羞於表達,只是默默地承受著感情的煎熬,所以古書上記載的相思病女性遠比男性多,現代社會因為人口太多,造成對異性的判斷和選擇機率大增。因此要得古書上記載的相思病的機率大減,再者,因為刺激太多,使人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深深地想或愛一個人,依此,相思病是可以用另外的刺激來治好的,比如用打牌、上網,也可因某次外部的刺激而改變這種病態。相思病其實是一種源刺激過度的疾病。每個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的發生過相思病,比喻對某一女人的思念,或對身處他鄉的愛人的思念。如果還能自控,其人就不會出現任何癥候,如果不能,就會出現厭食消瘦、軟弱慮脫、目光呆滯、萎靡不振等病症,久而久之就會死亡。精神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愛情引起,它與相思病不同之處在於:相思病的對象可能知曉對方的愛或不知曉而由病人單相思而發生,它是客體主觀上願意而因意外致使這份情感得不到延續或不知主體的心態所造成。而精神病是主體願意而客觀拒絕或其它因素強制干預而發生。精神病是外刺激所造成。動物也得相思病,我在動物醫院期間就遇到過一隻雞得相思病的事情,當時一個50多歲的老人來到動物醫院,他說他的一隻雞已經20來天沒有進食了,又沒有任何症狀,我就問他,這只雞以前是不是有一個伴,他說是的,我又問另只雞是不是被殺了,他說是的,是殺了以後才發病的嗎?他說是的,由此看來這只雞是得了相思病,後來我就建議他,要不給它配個伴,要不就是殺了算了。我們也可從報紙上看到某地方的一條狗,因為主人死了,它就一直守在主人的墳前,要不是思念主人,它守在那裡做什麼? 4、感覺可以調整感覺、思維和行為。比如今天你心情特別好(樂),你就會出現說話和善、面部紅潤、面帶微笑、說話節奏很快等等表現,那麼,你就不可能出現發怒,這是感覺影響感覺的例子;當你發怒時,你的思維就停滯了,這是感覺影響思維的例子;當你感覺好時,你可能出現手舞足蹈、話語連篇的情形,這是感覺影響行為的例子。感塊可以控制思塊的產生,比如發怒的人就失去了思維,他們採用了人類最本源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去攻擊對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思維可以引起人類的行為和語言的產生,但是,還有一個中樞可以控制所有中樞,那就是靜止中樞。反過來,思維等也可調整感覺。 5、情感延時。比如你中了福利彩的特獎,你不但當時興奮,而且晚上可能還興奮得睡不了覺,並且這種興奮還有可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感覺當然還有感覺立即,那就是當發什麼感覺,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發,想控制一般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些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可以逐步地控制情感的流露,要發的脾氣可以不發,不該發時他又可以大發特發,比如說那些政治家或將軍等等人物就是這樣。 6、感覺必須表達。表達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語言。比如在受打時不由自主的「啊喲」;受驚時的「啊」;看不起人時的「啐」;發怒時的緊握雙拳或者蹬腳,抑或是怒目而視;對人滿面春風,睸眼勾人;用手輕摸對方的肌體等等,淺表感覺中的痛、凍、強光、餓、尿閉等刺激發生時,也會產生各種行為的表達。又比喻一個人處在悲傷時,他就沒有了食慾,在這里悲傷是一種感覺,食慾也是一種感覺。感覺不能表達,就會使人生病。當你受了大的打擊時,你的什麼感覺都可能在欺騙你,所以在心情不好時,不要輕易地相信你的感覺! 7、感覺的家族性。感覺在一個姓氏或一個家族內是基本恆定的,有些家族的人本真膽小,沒有一個特別狡詐的,有些家族的人一般忠誠,這些特徵的遺傳性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楊家將就真誠。 8、感覺的直接投影。從感覺來的東西,一般都是直接投影到中樞,使你立即可以明了該感覺的性質,比喻你聽到一句使你光火的話,你就會立即發火,比如你看到自由女神,你就會立即知道他的模樣等詳細情況,而這種直接投影就是人的一級思維,所以思維和感覺是相連的。 9、都是遺傳的結果,但更是社會的表現。沒有人類社會的共鳴,個人的情緒只會是初級的,遺傳來的不會被深化,只有高級的情緒才使人完美,才體現出人類的修養出來,深部感覺發展得越好智商就越高,但是智商高不等於情商高。動物有淺表感覺,同時也有深部感覺,比喻我們經常看到狗的害怕,老鼠被貓捉到時的戰抖和休克,雞見到老鷹時的尖叫和飛跑等等,都是深部感覺作用的結果,但是他們不會因為群居而使得深部感覺得以發達。
❽ 感統訓練專家都有誰啊
感覺統合術語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並廣泛地應用於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A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目前國內課程比較先進的就屬全納優童兒童教育發展中心的王文捷老師的感統訓練課程。
一般人的概念感覺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吸嗅覺,但實際上人類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覺卻是觸覺、前庭覺及運動覺。觸覺是指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前庭平衡覺是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碳酸鈣結晶體)來探測地心引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及保持身體的平衡。運動覺(又稱深感覺)是來自於我們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的感覺,它是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的感覺。人類的各種感覺學習貫穿了人的一生,簡單地講,這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感覺統合學習的最關鍵期是7歲以前,因為在這期間,人類的大腦發展特別快。
大腦的學習有賴於身體感覺的輸入,學習後的大腦則發揮其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由於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神經體系是非常復雜的,所以需要統合,如果這一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學習混亂,產生感覺統合失常的現象。這種學習在嬰幼兒期幾乎已經打下了80%的基礎。
目前由於種種原因(都市化生活使活動空間的減少,戶外活動減少,獨生子女群體生活的不足等等)使嬰幼兒期的感覺學習明顯不足,尤其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運動覺的學習。因此感覺統合失常的兒童越來越多。我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兒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常者佔10-30%。感覺統合失敗的罪魁禍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行為失常: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家長。Ayres提出的感覺統合治療方法為這些兒童提供了矯治的機會,也解決了家長和老師為高智商低成績兒童現象的煩惱。
❾ 感覺統合的簡介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nna Jean Ayres)於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1970 年歐美、日本先進國家,問題兒童日趨嚴重,經數百位專家共同研究,終於 1972 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 (J.Ayres) 根據腦功能研究,提出感覺統合理論。愛爾絲博士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正確反應。感覺統合術語廣泛的應用與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就是說感覺統合的理論是由腦神經神經生理學基礎發展而來。
簡單地講,感覺統合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我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兒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覺統合失常的罪魁禍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行為失常: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家長。愛爾絲博士提出的感覺統合治療方法為這些兒童提供了矯治的機會,也解決了家長和老師為高智商低成績兒童現象的煩惱。最新研究調查中國大中城市孩子感統失調率達到80%其中30%為重度感統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