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寫萬福河作文400字
困難之所以為困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畏懼之
如果你不怕,你就贏了第一步,起點就可以甩掉很多人
生活,學習,工作的困難總是會有,特別是剛剛開始接觸新事物時,即使再多新鮮刺激的興奮感也抵充不了那一份迷茫
困難總是會有,要是世間沒有困難,何以區分人的成功失敗
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去做,那麼困難的事情就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做成功了、
我們成長的意義就在於越來越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挑戰自己的極限
在我看來,成功沒有偶然一說,全都是必然
如果你勇敢,困難擺在面前能去挑戰並克服之,那麼你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相應提升,機會來了,你敢去抓住它,舍棄一些你願意舍棄的,你肯定比那些不能克服困難的人要更容易得到這個機會並在此基礎上去施展你的才華,私底下花比別人更多的工夫去積累知識和經驗,你只會一步步邁向輝煌。成功從來都是必然,只是因為每個人的效率不一樣花的時間也會不一樣
做人要朝前看,不要鼠目寸光,一時的得失就能把你的信心消磨得一干二凈
誰沒有過失敗?誰成功的路上一帆風順?成功者不是沒有風雨,只是他們風雨無阻
不要想困難有多麼難,要滿懷希望地祈求上天: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
想想渡過難關後,你又把多少對手拋在了後面,你的目標始終可以是把第二名拋得遠遠的,讓她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哪怕坐上火箭也追不上你!
困難,是區分人優劣的唯一方法。
什麼考試,都是浮雲,我相信我晝夜不舍地復習,有方法地總結知識點,總有辦法攻克所有知識點並取得考試的勝利
門關了我就找鑰匙,沒有門我就
『貳』 廣西天等縣火箭一級落區有什麼 意義
作為落區,向都鎮在整個天等縣都是有名的。按照落點向前20公里,向後30公里,左右各15公里(50公里×30公里)的區域都是理論落區———向都鎮往往是按照預定軌道的一級火箭落區,作為中心落區,會有80%-90%可能落到這里來。有個醉汗在大街上喊:「像金魚游泳一樣,翅膀一下一下擺起掉下來。」
向都鎮一共設立了97個觀察點,3個在高山上的觀察哨
當時在萬福山高地觀察眼看著殘骸在空中冒著火花,空中的「嗡嗡嗡」爆炸聲,好像飛機飛過的聲音,僅僅幾十秒後,殘骸就落在離觀察哨250米左右的地方,落地後的殘骸發出巨大的爆裂聲,燃燒的火焰把周圍60米的草全部都迅速燒[ft=,+0,]黑。望到這種情況,疏散在觀察哨山坡上的200多名村民中已經有人開始哭喊,有人在尖叫,領導立刻喊:「大家不要怕,不要亂跑———它飛過去了。」
一村民說,我才知道,真的落在這個位置,你躲是躲不開的,根本跑不掉的,殘骸下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他說。
當時掉下來的殘骸撞在了一塊石頭上,已經分裂,殘骸長達10米,「當時如果……如果稍微偏移點點,我已經不能在這里說話了。」
純粹就是拿村民的人生安全不負責任的···
『叄』 高中階段的物理學史有哪些 有知道的告訴一下 3Q 萬福!
1、胡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F彈=kx)
2、伽利略: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時代的儀器、設備十分簡陋,技術也比較落後,但伽利略巧妙地運用科學的推理,給出了勻變速運動的定義,導出S正比於t2 並給以實驗檢驗;推斷並檢驗得出,無論物體輕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通過理想斜面實驗,推斷出物體如不受外力作用將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後由牛頓歸納成慣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註: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開創了研究自然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回憶理想斜面實驗)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 動力學的奠基人,他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發現,於168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
4、開普勒:丹麥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規律的開普勒三定律,奠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5、卡文迪許:英國物理學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6、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7、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熱學
6、布朗:英國植物學家;在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時,發現了「布朗運動」。
7、焦耳:英國物理學家;測定了熱功當量J=4.2焦/卡,為能的轉化守恆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的發熱,得到了焦耳定律。
8、開爾文:英國科學家;創立了把-273℃作為零度的熱力學溫標。
電磁學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轉化)
2、密立根:美國科學家;利用帶電油滴在豎直電場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電荷e 。
2.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3.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4.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5.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6.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7.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迴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8.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親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提出了電磁場及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834年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即在研究感應電流的同時,發現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10.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後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注意第二冊P243的圖)。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後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
14、湯姆生:英國科學家;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測得了電子的比荷e/m;湯姆生還提出了「棗糕模型」,在當時能解釋一些實驗現象。
15、勞倫斯:美國科學家;發明了「迴旋加速器」,使人類在獲得高能粒子方面邁進了一步。
18、麥克斯韋:英國科學家;總結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
20、惠更斯:荷蘭科學家;在對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發明了擺鍾。
21、托馬斯•楊:英國物理學家;首先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干光源問題,成功地觀察到光的干涉現象。(雙孔或雙縫干涉)
22、倫琴:德國物理學家;繼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發現紅外線,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後,發現了當高速電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發射出X射線—倫琴射線。
23、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提出量子概念—電磁輻射(含光輻射)的能量是不連續的,E與頻率υ成正比。其在熱力學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24、愛因斯坦:德籍猶太人,後加入美國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論及光電效應方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提出了「質能方程」。
25、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一切微觀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質波概念,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26、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通過α粒子的散射現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首先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發現了質子。
27、玻爾:丹麥物理學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應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原子的玻爾理論。
28、查德威克:英國物理學家;從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實驗研究中,發現了中子。
29、威爾遜: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威爾遜雲室以觀察α、β、γ射線的徑跡。
30、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首次發現了鈾的天然放射現象,開始認識原子核結構是復雜的。
31、瑪麗•居里夫婦:法國(波蘭)物理學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驅者,「鐳」的發現者。
32、約里奧•居里夫婦:法國物理學家;老居里夫婦的女兒女婿;首先發現了用人工核轉變的方法獲得放射性同位素。
33. 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34.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1.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2.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3.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4.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由赫茲證實。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量子力學的說明在第三冊P56)
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是電磁波、概率波、橫波(光的偏振說明光是一種橫波)。
光的電磁說中要注意電磁波譜(第三冊P31),還要注意原子光譜(涉及光譜分析第三冊P50)
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明確其局限性)
6.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肆』 春天東明的萬福公園作文600字
美麗的公園作文600字
我家的附近,有一個特別大的公園,坐落在亦庄鎮政府的東北方向。從我家出發,步行五分鍾就能到達,這也是平日里最喜歡去的地方。
每天清晨,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走在去往公園的小路上。我就像只小鳥一樣蹦蹦跳跳的跟隨在父母的左右,感覺是那麼幸福。
走進公園,迎面飄來陣陣撲鼻的花香。空氣是那麼清新,景色是那麼迷人,時不時還傳來陣陣鳥叫聲。噢!原來那是老爺爺們提著鳥籠在遛鳥,小鳥的鳴叫聲是那麼動人、好聽。小道的兩旁是彎彎的柳枝,微風一吹,就像在翩翩起舞。
剛進入公園沒多遠,就是兒童的樂園。那裡有小孩子們最愛玩的滑梯,我時不時的還會去溫習一下這兒時最難忘的游戲。坐在上面,就像小火箭一樣,嗖的一下,就滑到了最底下。抬頭一看,原來爸爸媽媽他們已經走出很遠,我一路小跑的去追上他們。
再往前看,好美的景色啊!那裡有一個人造湖,湖的周圍長滿了鬱郁蔥蔥的蘆葦,很快我們就來到了湖邊。近處看,那景色更好看了,碧波盪漾的湖水被陽光一照,閃閃發亮,真漂亮!湖的對岸還有一位叔叔在釣魚,偶爾還會傳來幾聲青蛙「呱呱」地叫聲。湖水很清,仔細一看,裡面還有金魚、小蝌蚪呢,真是太好玩了!
我們往前走了走,哇!快看,這里有一個音樂噴泉。這個噴泉噴起的水柱有四層樓那麼高!這些水柱還會隨著音樂的變化,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在大噴泉的下面,有許多轉著噴的小噴泉,只有一米多高,也很好玩。裡面是花式水柱,有橫排水柱,有豎排水柱,還有直噴水柱,來回交錯,真是好看極了!
公園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很喜歡這里的風景,更喜歡這里的環境。這些都是辛勤的環衛工人用汗水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愛護花草樹木,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最後,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美麗的公園。
美麗的公園作文600字
瑟瑟的秋風,無情地掃盪著地上的殘枝敗葉,把河邊的葦草深深地壓低了,但樂山公園的一切,還是那樣生機,那樣蔥郁。
走進門口,在枯黃的草皮上,聳立著高高的電信塔。仰著頭,它依舊是那麼高,那麼大。底下的草皮雖已枯黃,但卻泛出一絲青綠,它們早早地萌發,彷彿要時刻喚醒沉睡的大地。
轉過頭,又一幅美景映入眼簾。那株快要枯竭的菊花,儲蓄著最後一絲力量,綻放出那朵在瑟瑟風中獨立的花兒。頓時,我感慨萬千,菊花雖不似曇花一現那麼美麗,也不勝桂花香飄千里,但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我獃獃著站著,似乎看到那花苞在漸漸地舒展開來,菊花的能量彷彿用竭,但那朵花,那朵菊黃色的花,卻傲霜挺立著。我的心在顫抖,此時那朵菊花在我眼中,更艷了。微風吹來,菊花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花在風中搖曳著,宛如仙女,它的臉上洋溢著微笑,那麼灑脫,那麼自由,那麼與眾不同。
又走了幾步,烈士紀念碑在我眼前一亮,上面用紅漆寫著「沈樂山烈士永垂不朽」這幾個令人敬畏的字。今日看來,這幾個字在我眼裡顯得那麼鮮紅,紅漆也不再是單純的紅漆,而是血,是先烈的血。清楚地記得,每次來掃墓,總是嘻笑著,打鬧著,沒有一點嚴肅感,內疚、慚愧,在我胸中產生,臉紅紅的,我莊重地向紀念碑敬了一個禮。
紀念碑四周種著幾棵青松。還記得剛來這個公園時,我還只有八歲,旁邊的那幾棵青松,還只是小樹苗,它們那時那麼纖弱,那麼不堪一擊,彷彿一碰就能把它折斷,風一吹就要把它吹倒,而現在像個魁梧的男人,一陣陣琅琅的讀書聲伴著秋風,已成為回憶,但在這棵樹上卻可以看見流逝的歲月,美好的回憶。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樂山公園。
美麗的公園作文600字
今天,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我就覺得這里又寬敞又美麗。
公園中央有一個噴水池,池裡面的水很清澈,像鑽石、水晶一樣透明、閃耀。池的中間有一頭兇猛無比的巨龍。看起來十分威武,它有著數不清的閃閃發光的鱗片,,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鐵柱一般高大的尾巴。從龍的嘴巴里噴出了亮晶晶的水珠,像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水娃娃在滑滑梯,更像一位位身穿透明禮服的仙女,急著要去參加舞會。太陽公公見了,就來幫幫「仙女們」,讓溫暖的陽光照耀在她們身上,把她們的裙子染的五顏六色,真漂亮呀!
南邊的花壇美麗無比,讓人目不暇接。有牡丹、玫瑰、蔥蘭等等,顏色有白的、有黃的、有紫的、有……它們把花壇裝點得色彩斑斕,猶如五顏六色的大花園。
西邊的假山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嘿!真是大同小異!假山上面有個小亭子,亭子里,人們有的談笑風生,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安靜的看書。
東邊有一排排柳樹。柳樹上的一根根枝條宛如許多少女的長發拖到了地面,風弟弟調皮地來了,他把柳樹姐姐的長發吹得「沙沙」作響,形成了一部美妙的交響曲。翠綠的柳樹下有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裡面,老人們有的在練太極拳,有的在聊天;大人們或看書,或看報;孩子們則在追逐,在打鬧……這幅景象可真熱鬧!
公園里不僅景色迷人,而且熱鬧非凡,真是十全十美,真好!
美麗的公園作文600字
今天,我們三年級全體師生興致勃勃地去九大濕地公園之一的長廣溪濕地公園遊玩。
還未走進公園,我們就聽見幾聲清脆的鳥叫從蘆葦中傳出。循聲望去,只見幾只水鳥正漫步在水中,捕食魚蝦。剛進公園,我們就見到了一大片灘塗,淺淺的水塘中,到處是小魚、蝌蚪。踏著小徑,許多生物盡收眼底,池鷺、白鷺、樹麻雀、樟樹、水藻……看到這個情景,大家不禁贊嘆道:「這里的生物品種真多,真不愧是九大濕地公園之一呀!」
沿著小路往前走,兩旁的古樹鬱郁蔥蔥,好似一把把大傘。古樹旁,一叢叢綠草,一簇簇鮮花很吸引人。順著草叢向前望去,一個並不大的池塘吸引了我們。你瞧!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蜻蜓飛來了,輕盈地落在花苞上。我不禁吟誦起來:「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長廣溪公園不僅景色優美,它還是兒童戲嬉玩耍的樂園。一來到幸運橋,大家就像小鳥一樣飛向了兒童游樂園。這時,兒童樂園里已有好多人了,大家有的滑滑梯,有的盪鞦韆,有的玩翹翹板,還有的爬網……大家玩得可開心了。
這次游覽,我不僅看到了長廣溪那繁多的生物品種,更感受到了濕地那別有的韻致。今日一游,快樂無限!
『伍』 哪位大佬有百度雲萬福求百度雲高清資源鏈接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bol1
《萬福》是日本放送協會製作播出的勵志題材晨間劇,由渡邊良雄、安達もじり、保坂慶太、中泉慧等人執導,福田靖編劇,安藤櫻主演,長谷川博己共演,於2018年10月1日開播。該劇以日清食品的創始人安藤百福及其妻子仁子為原型,講述福子和丈夫萬平一起在不斷重復失敗與成功的生活中,探索出世紀大發明——「速食拉麵」的故事。
『陸』 古代女子做萬福是哪個發明的是哪個朝代的
道萬福也是屬於古代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減免行禮之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柒』 萬戶是哪朝人
明朝。
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行的人——萬戶飛天垂青史
火箭是現代發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運載工具,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起始,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爭武器,以後傳入歐洲。
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准,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的想法現在看來很可笑,然而在那個時代卻是富有創造性的,他的基本方法和勇敢精神受到人們的肯定和敬仰。他既考慮到上升的工具也考慮到安全下落的降落傘——風箏,這都是前所未有的。為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有人說,中國人的「載人飛船研究」,其實從600多年前便開始了。而在人類第一個宇航員加加林上天41年之後,這一偉大的進程,終於回到了人類登天的「祖國」——中國。「神舟」號,是為了完成萬戶沒有實現的古老夢想。
據《文明》雜志介紹,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提到,「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基姆在書中並沒有提到「萬戶飛天」一事的來源。國內清華大學教授劉仙洲首先將其翻譯為中文,後來「萬戶飛天」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被廣泛引用。在前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關於萬戶飛天,其中還有一些不為多數人所知的故事。
據說萬戶原是木匠,喜好鑽研技巧,從軍之後,改進過不少刀槍車船,在同瓦剌的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班背大將的青睞,要他在兵器局供職,兩人相交甚厚。班背性情耿直,從不趨炎附勢,因而得罪右中郎李廣太等一班*臣,被革去一切職務,並幽禁在拒馬河上游的深山鬼谷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想繼位當皇帝。他一方面網羅黨羽,擴充兵力;另一方面搜羅各種技藝,獻給朱元璋,討其喜歡。李廣太投燕王所好,知道萬戶是與班背共同造飛鳥的,對其軟硬兼施,想利用他來為皇上造飛龍。萬戶表面上同意造飛龍,想趁機營救班背,同時完成造飛鳥的宿願。
萬戶去鬼谷與班背會合,但是晚了一步,原來班背已被瓦剌軍所害,是李廣太暗中給瓦剌軍報的信。好在班背見勢不好,令隨從帶著他的《火箭書》沖了出去。萬戶決心造出飛鳥,以實現班背的遺願。他仔細閱讀了班背的《火箭書》,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火箭,然後畫出飛鳥的圖型,眾匠人按圖製造飛鳥。試飛時,飛鳥放在山頭上,萬戶拿起風箏坐在鳥背上。先點燃鳥尾引線,火箭噴火,飛鳥離開山頭向前飛去。接著兩腳噴火,飛鳥沖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飛鳥翻滾著摔在山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