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鉤針發明人

鉤針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10 00:21:16

Ⅰ 鉤針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網路抄一下 也沒確切答案鉤針編織普及化的時間,可能是1800年代左右的歐洲,透過文獻的了解,最早的鉤針編織可能根本是沒有鉤針而使用手指的,以至於沒有人工工具留下來的痕跡,也無法考據其歷史。某些作家以這些手指編織的圖片推測鉤針編織的歷史必定相當悠久,此論點同樣也沒有證據支持。其他的作家則認為,編結、編織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早期的編織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在有發現織品的考古年代中,發現以鉤針編織法所織成的織物。

Ⅱ 鉤編的簡介

「crochet」 一詞來自於 「croc」 或 「croche」,法國文字曾叫做「 hook」 ,古時候挪威文字的「krokr」都是相同的含義 。據美國鉤針編織專家和世界旅行家Annie Potter 考證:當代鉤針編織藝術起源於16世紀期間。在法國和英國分別被人們稱做「crochet lace」和「chain lace」。並且她還發現, 1916 Walter Edmund Roth在拜訪了蓋亞那印第安人的後裔時首次發現了鉤針編織的實物。

Ⅲ 鉤針編織的早期發展

愛爾蘭蕾絲鉤針的早期發展可說是家庭手工業興旺時期的重要推手,特別是在愛爾蘭與法國北部某些傳統農耕或畜牧產業被戰爭、土地變更改變的地區。另外也跟中產階級的興起息息相關,他們是家庭手工鉤針編織的大買家之一,加以鉤針編織易學易懂,在任何地方只要有針跟線就可以工作的特性,也使得它越來越普及,但普及的同時,也逐漸有廉價的隱憂,由於類似的鉤針編織產品越來越多,使得它變成了一種便宜的量產品。幸好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鉤針編織所給人廉價品的印象逐漸薄弱,由購買愛爾蘭生產的鉤針編織蕾絲品和自學蕾絲編織逐漸盛行起來,最早的愛爾蘭蕾絲編織法傳到法國之後,花樣就變得更為豐富,1842年,Riego de la Branchardiere出版的蕾絲鉤針編織花樣中,就有更多的片盤狀蕾絲花樣,進而發展到用羊毛毛線來編織衣物的立體構成和花樣,早期鉤針編織的發展在1840年代形成了復雜且豐富的時期,不僅線料種類繁復,花樣也層出不窮,今日1840年代的維多利亞蕾絲作品也成為收藏家的喜好之一。

Ⅳ 鉤針編織的簡介

鉤針是進行鉤針編織的重要工具,有相當多種尺寸與規格,大至3.5公釐、小至0.75公釐者都有(美製為00到14吋)。在材質上,鋁制與塑膠制是較常見到的,最常用的鉤針大小是2.5mm到19mm(美製為B到S號),比較特殊的長鉤針被稱為突尼西亞鉤針,織法混合了鉤針編織與棒針編織。鉤針所編織的織物充滿了無數個小環,透過鉤子將線打活結,充做一環,接著將鉤子從第一環穿入,鉤頭勾線,勾出另外一環,就能逐漸組成一排線串,最後一排會僅有一個活動環串在鉤針上,新的一排可再返回勾在舊的一排上,於是線串上的環鉤出無數排,就形成了一片鉤針編織。與棒針編織的邏輯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不同在於鉤針編織的花樣比較自由,從頭到尾僅有一支鉤針與一根線,可鉤出許多自由型與花型、圓型,甚至很容易鉤出小型的立體織物,如手指玩偶等。

Ⅳ 鉤針療法是什麼

中國鉤針療法
鉤針因其針頭帶有一定彎曲度,而被稱之為「鉤針」。
鉤針的特點
1.造型特殊,手法新穎
它的針體比較堅硬,針頭有不同的彎曲度,造型特別;此外,還帶有特殊的結構,可用作深部按摩,局部分離和松解粘連的組織等。由於它彌補了毫針的某些不足,使得它的結構更趨合理,更切合臨床實用,加上它還有多種特別的操作方法,可用於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因而可取得更為滿意的療效。
2.見效快,療效顯著
鉤針對於痛證的治療及運動系統疾病如軟組織損傷、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副韌帶損傷等,療效顯著,有的僅1-2次,症狀即可消失,其療效高於封閉、針灸、推拿等療法。
3.適用病種多,范圍廣
凡適應針灸治療的疾病,幾乎都適合鉤針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
4.使用方便,安全穩妥
沒有彎針,折針的危險。
[鉤針針具]
一、 鉤針的形狀、製作和應用
(一)鉤針的形狀及製作要求
鉤針是由針柄、針頭和針體3部分組成,一套有6套型號。針體呈圓柱形,有不同彎度的鉤形針頭,頭部具有治療需要的特殊造型。其製作材料以取優質不銹鋼材為佳,製作要求是針體筆直,光滑,針尖尖而不銳,彎度合適,利於操作。
2.不同型號鉤針的應用
取決於治療上的需要,應根據病人的年齡、胖瘦、病證的部位,病位的深淺,加以靈活運用。
1號鉤針:主要適用於形體較胖者,以及針刺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
1/6頁

2號鉤針:中等胖瘦,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2號構針:一般形體患者的肘、膝關節以上部位及腰背部穴位。
4號鉤針:形體偏瘦者的,肘,膝關節部位。
5號鉤針:應用范圍較廣,如肩頸部、四肢部及腰背部輸穴等。
6號鉤針:適用於頭面部、督脈輸穴、關節間隙、肌肉豐滿之處及四肢之末端部位。
(二)鉤針的保管和維修
鉤針在被消毒、挪用的過程中,容易受到碰撞而使針體和針尖損傷;或使用時間過長,導致針尖變禿變鈍。可用下法修理:用細磨石輕輕地磨圓針尖,針尖應既不太尖銳又不太鈍,以圓尖為好;針體有銹蝕、陳舊污染物沾染,可用左手拿細砂紙包住針體,右手平持針上下抽動並左右捻轉,達到圓潤光滑為止。 針具要善保養,因為針具易壞,用時必然會增加患者地痛苦。保養地重點是避免針尖受損、變鈍、及針體銹蝕。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消毒時應用紗布包裹待消毒的鉤針,以避免針體和針尖被擦傷。
2. 放針的盤內應墊襯紗布,針應放平。
3. 暫不用的鉤針,洗凈後應用紗布或其他柔軟紗布擦拭乾凈,然後放入有絨布襯墊的扁長形針盒內。放時針尖朝下,使針尖朝下,使針尖針體互不碰撞和摩擦。
二、指力和手法的練習
1、指力練習
(1)空手練指法 手中無針,右手呈執筆狀,作持針操作的姿勢。拇指、食指合攏捏緊,並靠於中指橈側面,手腕微伸,以肘關節為軸心,似前方為欲刺之穴位,要求全神貫注,以臂領腕,帶動拇、食、中指。每天練習應不少於20分鍾,練習中注意不採用全臂的力量如敲錘狀。
(2)紙墊練針法 將衛生紙折疊成7*8cm大小,30cm厚,用線繞扎而成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針尖抵觸紙墊。針體與紙墊呈75度。左手挾
2/6頁

住紙墊,隨著加壓,右手做提插等操作。如此反復練習。指力練習時用針不宜太長,一般以6號針為宜。隨著指力的提高,可逐漸改用長針,紙的質地也應由軟改成稍硬的紙。

Ⅵ 科學家怎麼把細胞核取出來,那什麼顯微鏡鉤針是什麼

各種細胞器的發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好多都是無意發現 在試驗中進行染色時無意發現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一般光學顯微鏡看不到內部 電子顯微鏡可以

Ⅶ 勾針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嗎

鉤真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藝,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有許多都是值得應用的

Ⅷ 什麼的鉤針

精巧的鉤針,細長的鉤針。
鉤針是一種最常見的編織藝術,簡單易學,工具也不復雜,只需一根鉤針,再加上鉤針用的線或毛線等就行。

Ⅸ 針織是哪國發明的

這是一種不斷演化的工藝怎麼可能是某個人發明的呢。。。找的累死拉你看吧: 針織 knitting 利用織針把各種原料和品種的紗線構成線圈、再經串套 連接成針織物的工藝過程。針織物質地松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著舒適。針織產品除供服用和裝飾用外,還可用於工農業以及醫療衛生和國防等領域。針織分手工針織和機器針織兩類。手工針織使用棒針,歷史悠久,技藝精巧,花形靈活多變,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1982年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中有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00多年。根據這一文物可以推斷中國手工針織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啟示而創制了第一台手搖針織機。它有3500多個零件,鉤針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編織16隻線圈。中國第一家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中國第一家織襪廠於1907年建立在廣州。 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 ,針織生產分緯編和經編兩大類。在緯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以後便可把筒子紗直接上機生產。每根紗線沿緯向順序地墊放在緯編針織機的各只織針上,以形成緯編織物。在經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整經,紗線平行排列卷繞成經軸,然後上機生產。紗線從經軸上退解下來,各根紗線沿縱向各自墊放在經編針織機的一隻或至多兩只織針上,以形成經編織物。在某些針織機上也有把緯編和經編結合在一起的方法。這時在針織機上配置有兩組紗線,一組按經編方法墊紗,而另一組按緯編方法墊紗,織針把兩組紗線一起構成線圈,形成針織物。由同一根紗線形成的線圈在緯編針織物中沿著緯向配置,而在經編針織物中則沿著經向配置。 成圈過程 紗線構成線圈,經過縱向串套和橫向連接便成為針織物。所以成圈是針織的基本工藝。成圈過程可按順序分解成下列幾個階段:退圈——把剛形成的線圈(稱舊線圈)從針鉤移至針桿;墊紗——把紗線喂到織針上;彎紗——把紗線彎曲成線圈的形狀;帶紗——把新墊上的紗線或剛彎成的線圈移至針鉤內; 閉口——封閉織針針口;套圈——把舊線圈套到針口閉合的針鉤上;連圈——新紗線或新線圈與舊線圈在針鉤內外相遇;脫圈——舊線圈從針鉤上脫下套在新線圈上;成圈——使紗線形成一隻封閉的和規定大小的新線圈;牽拉——把新線圈拉離成圈區域。這只新線圈在下一成圈周期中即成為舊線圈。成圈過程有針織法和編結法兩類。在針織法成圈過程中,成圈各階段按上述順序進行。在編結法成圈過程中,彎紗始於脫圈,並與成圈階段同時進行。在有的針織機上各只織針依次順序完成成圈過程;也有一些針織機的成圈過程各只織針整列地同時進行。 針織生產 除可織製成各種坯布,經裁剪、縫制而成各種針織品外,還可在機上直接編織成形產品,以製成全成形或部分成形產品。採用成形工藝可以節約原料,簡化或取消裁剪和縫紉工序,並能改善產品的服用性能。針織生產因工藝過程短,原料適應性強,翻改品種快,產品使用范圍廣,雜訊小,能源消耗少,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織機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如圓型緯編針織機(舌針)每分鍾約可編織3000個線圈橫列,經編機的織幅大多為427厘米,每分鍾最高可編織2000個線圈橫列,單針筒圓襪機的轉速最高可達每分鍾1000轉。利用電子技術控制針織機的工作,更提高了機器效率。在機器上安裝各種積極式給紗裝置,可以改善產品質量。在機器上附加一些機構可以編織各種組織結構和不同用途的針織物:如應用選針機構使織針按預先安排的程序投入工作,以編織提花針織物;應用梳毛機構把散纖維喂入織針,以編織長毛絨針織物;應用襯經襯緯裝置,以編織襯經襯緯針織物 。針織機的品種繁多,已超過350種。隨著化學纖維新品種和後整理工藝的發展,提高了針織物挺刮、免燙和耐磨等特性。拉絨、磨絨、剪毛、軋花和褶襇等整理技術的應用,使針織品的品種更為擴大。 針織技術已經擴展到其他紡織生產方面,如將針織成圈方法應用在織布機中進行分段引緯,並把各段緯紗用線圈加以串針織品套連接,以代替傳統的投梭運動,使織造速度提高,這就是織、編結合的織編機。

滿意請採納

Ⅹ 鉤針技藝的歷史

鉤針編織的起源有相當多種說法,某些理論認為鉤針編織來自於阿拉伯半島、南美洲、或是中國,但目前沒有具體的考古證據證明鉤針編織到底源自於上面哪一個地區。

鉤針編織普及化的時間,可能是1800年代左右的歐洲,透過文獻的了解,最早的鉤針編織可能根本是沒有鉤針而使用手指的,以至於沒有人工工具留下來的痕跡,也無法考據其歷史。某些作家以這些手指編織的圖片推測鉤針編織的歷史必定相當悠久,此論點同樣也沒有證據支持。其他的作家則認為,編結、編織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早期的編織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在有發現織品的考古年代中,發現以鉤針編織法所織成的織物。

法國在18世紀時曾有一種在蹦圈上刺綉的手法稱為「tambour」,這種刺綉的工具其實就是最早的鉤針,只不過鉤出的織品和現今鉤針編織不同,因此沒人注意到。另外,許多早於1800年之前的古老織品,聲稱是早期的鉤針編織,但考據後其實是混合了棒針編織法與鉤針編織法的古老織法「Nålebinding」(此字為丹麥語、意為束縛與針)。 19世紀,在英國、美國與法國;鉤針編織逐漸的普及,多數人們將鉤針編織用來補破掉的蕾絲,是一個較省錢的方案。因此以螺紋棉花線織成的蕾絲價格也受到影響而下降,導至後期扁平狀以鉤針編織法做成的蕾絲,比圓狀的更為普及。扁平狀的蕾絲也更快、更容易生產。

至於鉤針針頭最早是一支彎曲的針,被釘在木製把柄上,可見到早期愛爾蘭蕾絲工人多用這種粗製的鉤針,最昂貴的鉤針,針頭可能是有銀制、黃銅制或是象牙、鋼、骨頭等,把柄也雕有許多經細的花紋,多為上流社會的夫人使用,並被視為裝飾手部的一部份。在1840年代,第一本鉤針編織法的書籍由英國出版,作者是Eleanor Riego de la Branchardiere 與 Frances Lambert。從書上看來,早期的鉤針編織花樣著重於生動的配色,以及線材與織品的搭配,例如棉花和螺紋亞麻質料的線材,最好拿來做蕾絲。而羊毛毛線,最好拿來做衣物。

詳情參看網路:http://ke..com/view/1771863.htm

閱讀全文

與鉤針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