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保護環境科技發明

保護環境科技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9 18:19:12

『壹』 科技發展對環境保護有好處的事例

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雖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類,環保家園的科技發展理念,無關痛癢,只要有弊端,科學家們同樣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不會停止。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就是利大,這個辨題唯一的答案!就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科學一直在發展,狡猾的詭辯,籠統的只言片語,無理的胡攪蠻纏都改變不了這個真理。如果你說科技發展弊大於利,

請問,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坐車來上課,不用中性筆、不用圓珠筆、不用鋼筆?你能在一周之內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看報紙,不讀書,不上網?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吃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吃麵食?不喝飲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為科技已經和你息息相關,已經和你密不可分!在請問,如果你給主席寫信,說建議停止一切科研活動,大家是送給你鮮花,還是那板專拍你?

科技改變歷史,不錯的,沒有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我們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發展救了我們,是科學把我們從水生火熱的年代拯救了出來。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說科技發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通迅的便捷是什麼造成的?是科技的發達;身患重病的人為什厶能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是科技的發達!如果說科技的發展是錯誤的,那麼,伽利略、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發明家、科學家,為什麼要將自己寶貴的一生獻給科學?為什麼要將那麼多寶貴的時間用在「錯誤」的事業身上?難道他們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嗎?有誰認為他們的死毫無價值,又有誰認為他們為科學獻身,根本沒有意義?

如果人類能自覺的把塑料袋重新利用,而不是隨意亂扔,會造成這么嚴重的白色污染嗎?如果人類能有竭制的開采資源,會造成現在的資源短缺嗎?如果人類能節約用水,工廠不違規排放污水,會造成現在嚴重缺水的狀況嗎?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正在上演,而有些人不但不自省,反而一味的把責任指向「科技」。

『貳』 科學技術是怎樣保護環境的

人類科學的發展是由人類價值觀取向所決定的。比如說,以前,生活水平惡劣,科學技術低下,人類的科技發展傾向於生存,所以不太考慮人類和自然間的互動。現在,由於以前的科技在這方面的欠缺,人類的科技發展開始更加傾向於環保。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發電廠。
早期的發電技術都傾向於熱電,也就是說通過燃燒礦物,石油或者直接是木材來提供蒸汽帶動發電機發電。至於說水利發電和風力發電這些都必須因地制宜。但是隨著人類進入20世紀,早先的污染已經越來越嚴重,酸雨,臭氧空洞,空氣惡化這些問題已經不容忽視。於是更加環保或者說無污染的技術就開始被研製出來,比如說太陽能,核能(這個比較有爭議,剛開始的時候是都認為沒有污染,但是一旦污染起來就是相當致命的,參照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甚至現在的海波能發電技術。
這些技術通過降低減少排放量,提高發電效率,增加能源利用的多樣性實現了保護環境,至少不會大量的排出有害氣體。
還有個例子,比如說殺蟲劑。以前的時候,人類基本上沒有任何對付農作物病蟲害的手段,所以糧食產量低下,不得不用大面積種植糧食來解決這一問題,這就導致了自然界的原生態土地流失,比如說雨林侵蝕。但是後來,發明了殺蟲劑,以及提高糧食產量的基因技術,人類可以開始減少耕地面積,保護自然環境。但是最早期的殺蟲劑都是有機化學物質,大部分無法被自然降解,最後導致很多自然生物體內聚集這些有害化學物質,人類也是如此,上個世紀中後期,科學家們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進一步討論糧食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更加干凈的方法。所以現在有很多天然的方法,包括有些奇怪的飼養天敵,還有就是飽受爭議的基因改造讓糧食對這些病蟲害免疫的方法。但是由於技術缺陷,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有新的問題產生,新一輩的科學家將會製造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殺蟲劑。
這就是人類科學和環境發展間的關系。以上都是個人觀點

『叄』 給我一個關於保護環境的科技小報

趣聞拾零
照葫蘆畫瓢的冠軍
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加勒特,臂力過人。在參加奧運會比賽前,他連鐵餅是什麽形狀都不知道。當他決定參賽後,千方百計打聽了鐵餅的投擲方法,並專門做了一個大小像古奧運會時期的鐵餅,自己琢磨著練習。來雅典後,他發現比賽用的鐵餅只有1.932公斤重,比他自製的鐵餅小得多,也輕得多,他沒費勁就擲出了29.15米,十分輕松地贏得了冠軍。
奇特的起跑姿勢
100米決賽時,美國運動員托•伯克身穿背心和褲衩,這與其他穿長褲的選手相比十分特別,觀看比賽的女性甚至掩面不敢正視。運動員們的起跑姿勢千姿百態,有的直挺挺地站立著,有的彎著腰,惟獨伯克採取了近似"蹲踞式"的起跑姿勢,這又引來了觀眾的好奇和鬨笑。然而,伯克對此置若罔聞,並一舉奪魁。
遊客冠軍
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博蘭正好在雅典旅遊,他喜歡打網球,外出旅行總是隨身攜帶球拍,他被賽場火熱的氣氛所感染,遂現場報名,揮拍上陣。結果卻打遍全場無敵手,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網球單打冠軍。德國的特勞恩原是田徑選手,也是網球愛好者,他參加田徑比賽,在預賽中就被淘汰下來,在雅典偶然結識了博蘭。博蘭邀他結對參加雙打,結果倆人又獲雙打冠軍。這個意外的收獲,真是另人羨慕不已。
漂浮的南瓜泳道
首屆奧運會還沒有游泳池,比賽是在冰冷的海水裡進行的。游泳池的泳道堪稱一絕,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為泳道標記。泳距也未經測量,憑感覺進行估計。比賽的方法更令人驚嘆,先用小輪船把運動員載離海岸,發令員估計距離合適了,便發令讓選手游回岸邊,不求泳姿,自由發揮,以到達岸邊的先後決定名次。
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不選派運動員參加這屆奧運會,僅由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總幹事沈嗣良前往觀禮,並參加世界體育會議。但日本橫生枝節,向主辦本屆奧運會的美國交涉,企圖以所謂的「滿洲國」來取代中國的地位,並宣布東北籍的短跑及中距離跑選手劉長春和於希渭二人為偽滿洲國代表。國人聞之大嘩,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政府才不得不同意體育界派出一個僅有幾人組成的代表團,除教練宋君復和領隊沈嗣良,代表團中僅有劉長春一人是運動員。因旅途勞累,在參加的一百米和二百米預賽中即落選,但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麼?
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麼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有關資料顯示: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50個城市中,我國佔了30個;在全世界污染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我們佔了8個。另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領導前不久向新聞界透露,我國環境污染惡化還在加重,僅大氣污染每年就損失1100多億。
這是一組驚心動魄的數字。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有清醒、理智的公民,沒有理由不為這嚴酷的現實而焦慮,因為這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更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來能不能擁有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繼續生存下去——姑且不論高質量的生存下去——密切聯系。然而,僅僅是焦慮或者僅僅寄希望於環保部門的動作,又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從現在起,我們能為我們的國家、我們所處的城市與地區的環境保護做些什麼?
「我們倡導不用、少用塑料袋。使用布袋子、菜藍子既是我們北京市民的以往的良好習慣,也是當前保護環境的需要」。這是前不久北京市市長在一封致市民的公開信中發出的聲音。這之前,我們從鄭州、上海等地,也曾聽到過這種聲音。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廣泛使用,而其自然降解的時間在200年以上。「白色污染」正是構成目前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少用、不用塑料袋,盡管會令我們不及從前那麼「方便」,但這卻是我們在為環境保護方面可以做也完全能做到的。
就從現在起,從我們自身諸如少用、不用塑料袋,將垃圾分類等生活小事做起吧!「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無助於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反之,人人動手,在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的同時,努力去做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的,才有可能為我們自已贏得更美好的生存環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潔凈的生存空間。

臭氧層小知識(一)
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 25 — 50 公里處有一臭氧層。臭氧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它是由三個氧原子(O3)結合在一起的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盡管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太厚,若在氣溫 0℃ 時,將地表大氣中的臭氧全部壓縮到一個標准大氣壓時,臭氧層的總厚度才不過 3 毫米左右,但它卻能吸收太陽輻射出的 99% 的紫外線。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護屏障,使地球上的萬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是地球的「保護傘」。 1985 年,英國科學家法爾曼等人在南極哈雷灣觀測站發現:在過去 10 — 15 年間、每到春天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就會減少約 30%,有近 95% 的臭氧被破壞。從地面上觀測,高空的臭氧層已極其稀薄,與周圍相比像是形成一個「洞」,直徑達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衛星觀測表明,此洞覆蓋面積有時比美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到 1998 年臭氧空洞面積比 1997 年增大約 15%,幾乎相當於三個澳大利亞大。前不久,日本環境廳發表的一項報告稱,1998 年南極上空臭氧空洞面積已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為 2720 萬平方公里,比南極大陸還大約 1 倍。 美、日、英、俄等國家聯合觀測發現,近年來,北極上空臭氧層也減少了 20%。在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中國大氣物理及氣象學者的觀測也發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減少。根據全球總臭氧觀測的結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 — 1991 年總臭氧每 10 年間就減少 1% — 5%。 自 30 年代以來,氟氯碳被廣泛用作冰箱、冷凍機。空調等設備的製冷劑,聚氨醋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發泡劑,氣霧劑製品中的推進劑,電子線路板、精密金屬零部件等的清洗劑及煙絲的膨脹劑等。哈龍則主要用作滅火器中的滅火劑。上述化學物質非常穩定,排到大氣中可存留數一年,甚至 100 年左右,因此最終會破壞臭氧層。 關閉窗口
臭氧層小知識(二)
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圍內有一圈特殊的大氣層,這一層大氣中臭氧含量特別高。大氣平均臭氧含量大約是 0.3ppm,而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 10ppm,高空大氣層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這里,所以叫它臭氧層。 臭氧層在保護地球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對於太陽光中與生物無害的可見光和 A 段紫外線,將它們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讓它們到達地面殺菌消毒,又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說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無縫天衣。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中的氯氟烴,只有一部分參與臭氧層破壞作用,大部分還在大氣中游盪,因而,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臭氧層仍然會繼續遭到破壞。

酸雨的危害 (一)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 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 170 萬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 100 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酸雨頻率高於 90%,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1998 年,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銅川,圖們和青島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葉子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酸雨的危害(二)
在中國的大氣污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來,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並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鋁從穩定態中釋放出來,使活性鋁的增加而有機絡合態鋁減少。土壤中活性鋁的增加能嚴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長。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還可使森林的病蟲害明顯增加。 酸雨對森林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巨大的。

顧拜旦,法國著名教育家,近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1863年1月1日生。他的傑出成就主要在學生教育方面和社會競技運動方面。

1888年5月,顧拜旦針對學生「學業過勞」,提出「唯一解決的辦法是叫孩子們游戲」。1889年5月,他利用萬國博覽會召開體育會議和學生運動會。1892年,他呼籲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後於1894年6月成立了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於1896年在雅典召開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奧林匹克已成為世界規模的體育盛會,他倡導的奧林匹克精
世界奧運史上的第一
第一次古代奧運會始自公元前766年,當時,在希臘雅典的奧林匹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典,藉以"傳達諸神的和平旨意",消除內爭外戰。以後每隔四年舉行一次。直到公元394年終止。
第一個提議恢復舉行奧運會的人,是德國的"體育之父"顧茨-姆茨。他於1793年提出建議,但未能得到社會的響應。
第一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是希臘詩人德米特留斯•維凱拉斯。
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由現代奧運會創始人法國的顧拜旦制訂。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在希臘雅典開幕,13個國家和地區的285名運動員參加41個項目的角逐。
第一個現代奧運會馬拉松跑冠軍是希臘一位叫斯皮里東•路易斯的牧羊人。
第一個現代奧運會的冠軍是美國三級跳遠運動員詹•布•康諾利。他在1896年4月6日下午以13.71米開創了現代奧運會三級跳遠的紀錄。
第一個兩次舉辦現代奧運會的城市是法國的巴黎,1900年舉辦了第2屆奧運會;1924年,又舉辦了第8屆奧運會。
第一次有女運動員參加的奧運會是1900年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運會,女運動員總數達到11人,在奧運史上第一次突破了希臘人設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不允許女性參加奧運會的的禁錮。
第一次有五大洲運動員參加的奧運會是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
第一次掛起"五個圓環、五種顏色"奧運會會旗的是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辦的第七屆奧運會。
第一次進行奧運會會旗交接儀式的是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第八屆奧運會。
第一次將奧運會分為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是1924年。當時在巴黎舉行的為第8屆夏季奧運會,在夏蒙尼舉行的為第1屆冬季奧運會。
第一次建立奧林匹克村的是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在這之前的各屆奧運會運動員們都是分散居住。
第一次用電視轉播開、閉幕式的是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
第一個在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獨得4枚金牌的運動員是美國的傑西•歐文斯。他在1936年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運會上,取得了100米、200米、跳遠和4×100米接力賽的4枚金牌。
第一個在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獨得4枚金牌的女運動員是荷蘭的弗蘭西娜•布拉克爾斯-科恩。這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在1948年倫敦舉辦的第14屆奧運會上,一舉奪得了100米、200米、80米欄和4×100米接力賽的4枚金牌。
第一個獲得奧運會男子馬拉松冠軍的非洲人是衣索比亞的阿貝貝•比基拉。他在1960年羅馬舉辦的第17屆奧運會上以2小時15分16秒奪得金牌。他也是第一個光著腳跑完馬拉松全程的運動員。
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亞洲國家城市是日本的東京,1964年在這里舉行了第18屆奧運會。
第一個在奧運會獨得7枚金牌的運動員是美國的馬克•施皮茨。他在1972年慕尼黑第20屆奧運會上,奪得100米、200米自由泳,100米、200米蝶泳,4×100米、4×200米自由泳,4×100米混合泳的7枚金牌。
第一個由私人承辦奧運會的是美國的尤伯羅斯, 這屆於1984年在美國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是第一次沒有得到政府資助的民辦奧運會。
第一個現代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是美國的貝諾瓦•塞繆爾森,這是她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取得的。
第一個獲得奧運會男子馬拉松冠軍的亞洲人是日本的龜亭存。
神傳遍了全球。由於他對奧林匹克不朽的功績,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1、萬物一體、天人合一

2、仁愛及物、慈悲為懷

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4、尊天重地、敬天愛人

5、贊化天地、道法自然

6、天地為父母、父母為天地 (王陽明)

7、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庄 子)

8、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 (庄 子)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老 子)

10、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11、欣賞荒野、回歸自然

12、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欣賞大自然、共享大自然)

13、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

14、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

15、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

16、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17、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陶淵明)

18、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

19、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李清照 )

20 、慢慢地走、欣賞 啊!

21、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選擇 選擇綠色生活、健康適度消費

22、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樣骨肉一樣皮 (白居易)

23、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孫 子)

24、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應該同舟共濟

25、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26、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甘 地)

27、拯救地球、從生活中細節做起

28、人類若不能與其它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29、幸福生活不只在於豐衣足食,也在於碧水藍天。

30、除了足跡,我們什麼也沒有留下;除了攝影,我們什麼也沒有帶走

為了子孫後代,請留下一片凈土 (台灣森林公園環保廣告)

31、「我們不要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恩格斯)

32、過猶不及,凡事勿過渡。知足常樂

33、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34、建設生態文化、塑造生態文明

35、讓我們親近綠色,一路同行!
用我們的心來關愛大自然吧!

社 會 類

1、創建環保模範城市 建設環保綠色家園
2、建環保模範城市 創美好幸福生活
3、創建環保模範城市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4、創模你我他 實惠在大家
5、樹立科學持續發展觀 全民共創環保模範城
6、保護一片綠地 撐起一片藍天
7、讓天空永遠湛藍 讓綠蔭擁護家園
8、保護環境 功蓋千秋 破壞環境 禍及千古
9、草木無情皆願翠 行人有情多愛惜
10、提高環保意識 建設美好家園
11、污染環境千夫指 保護環境萬人頌
12、藍天之下你我他 優美環境靠大家

學 校 類

1、大手小手齊動手 共創環保模範城
2、爭做環保小衛士 共建環保模範城
3、用我們的小手放飛綠色的希望
4、青草綠樹你我他 咱們同住一家
5、創建綠色學校 美化學習環境

企 業 類

1、發展循環經濟 提高企業效益
2、點滴做起 清潔生產
3、堅持科學發展觀 樹立科學資源觀
4、清潔生產是企業的生命
5、節約和保護資源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6、自覺遵守環保法律 加強企業污染治理

『肆』 科技發明有哪些

納米技術的出現,為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拓展了廣闊空間,這無疑又版是一次新技術的革命。將納權米技術應用到材料領域,具有不沾水、不沾油的特點。防霧的風擋玻璃,自清潔的納米布等都已經相繼投入使用,測實驗中心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讓臨界摩擦變滑動為滾動,使產品具有神奇的功效。北京大學留美博士李正孝教授研發的納米燃油添加劑已於三年前實現了產業化,該產品以添加經過液相納米組裝技術處理過的納米尺度水顆粒為特徵,以全新的物理作用改變了燃油的燃燒過程,經過數百萬噸的燃油大規模使用,節油率達到10-20%。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代產品——BONUS納米燃油添加劑,該產品在萬分之一的添加比例下,經過國家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檢測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油田節能監測中心、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環保局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機構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能大幅度節能和降低尾氣有害物質排放,特別是對已成為環保焦點的氮氧化物的尾氣排放,有獨到的凈化作用。另外,該公司最近推出了納米潤滑油添加劑,並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運輸學院的台架檢測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油料及油料裝備檢減磨證明,缸壓增加、動力提高、節能環保。

『伍』 為什麼要發展科技來保護環境

加強環境保護,必須發展環保產業.要積極發展環保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加強環境保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陸』 什麼科技發明既方便了人們又保護了環境

太陽能的利用.既減少了其他能源的消耗,又便利了人類的生活.

『柒』 先保護環境再發展科技作文

借鑒一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生活環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保護環境上並不十分重視.
為了能讓我們的環境優美,不受到傷害.有許多老人來打掃大街,綠化草坪.他們每天早出完歸,為了祖國的綠化環境不惜一切代價。但那些不愛護環境的人偏偏還要去破壞,我們一定要為不愛護環境的人做好思想工作,讓他們早一日改掉惡習。
在我們上學的路上,也有許隊多同學亂丟廢棄物。比如說:有的同學把小吃袋扔在校門口外,還有的同學把疊好的紙飛機隨意亂扔,甚至順著牆扔進學校.他們的這些行為不但一次又一地影響著學校,還給每天早晨做值日的同學帶來了很大麻煩。
在校會上,老師一次又一次叮囑、說服,但有些同學並不聽勸,而是繼續破壞環境,縮短地球的壽命。
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2—6年級同學到采俸公園的草坪上撿白色垃圾。在出發之前,我心裡想,平常到采風公園玩的時候,覺得那裡比較干凈。今天去撿白色垃圾,應該很少,撿起來一定很輕松吧。

但當我走道那裡,低頭一看的時候,卻把我驚呆了。地上有許多垃圾。廢紙、煙頭、塑料袋等。這些到處都是,一塊綠色的草坪,在遊人的破壞下成了一片環境污染地,這是多麼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這塊草坪,使我們憤怒不已,努力去消除那些垃圾。經過我們100分鍾的勞動,草坪終於恢復到了最初的美麗,名花齊葩爭芳斗艷。我們不禁感嘆:原來地球也是很美的呀!

『捌』 關於美國即在發展科技有保護環境的事例

雖然經濟危機結束但經濟仍舊緩慢增長。盡管每個月都有新的就業機會,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上百萬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態。因此相較於保護環境,大多數人更關心如何養家糊口。近兩年來不會有什麼發展的

閱讀全文

與保護環境科技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