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海派文化的誰創造者

海派文化的誰創造者

發布時間:2021-08-09 17:07:57

⑴ 海派文化的介紹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緻,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⑵ 什麼是海派文化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
3. 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1. 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2. 是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了連台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3. 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後,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別對待。

⑶ 請問海派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萌芽時期
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就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礎,開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長時期
1843-1949年期間,特別是19世紀30、40年代,上海「八面來風」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
轉折時期
這又可以分為兩段:1949-1965年間,建國以後,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夏衍、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很正常的轉移,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個中國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罄竹難書。
成熟時期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浩劫,開始拔亂反正,在全中國范圍對「文革」進行反思,進行平反冤假錯案,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
上海以話劇《於無聲處》和小說《傷痕》為起點,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開始新的繁榮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煥發了青春,充滿了活力,健康地發展,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向成熟。

⑷ 有哪些海派文化的名人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一、國畫流派。「海派」又稱「海上畫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任伯年、陳逸飛等。
二、京劇流派。最著名的當屬麒派創始人周信芳。
三、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張愛玲、穆時英、施蟄存等著名作家。甚至有人將矛盾、魯迅也歸為海派作家的行列。
四、跨國人員。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這種類型的人員一般學工商管理的比較多,畢業後又在跨國公司總部或其他知名跨國機構工作過,能獨當一面,回國後待遇也比較好

⑸ 上海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
3. 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1. 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2. 是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了連台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3. 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後,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別對待。

⑹ 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

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
從上海的成陸和崛起,伴隨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回顧海派文化演進的過程,可以看到,在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這使我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是客觀存在。
上海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三千分之一左右,人口只佔一百分之一左右,但卻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地位相當重要,色彩異常斑斕,內涵非常豐厚……它在短時期內為什麼會迅速發展的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文化的因素卻不應該低估!文化正是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也可以說文化是城市持久的生產力、競爭力!
報載,解放初期,毛澤東視察上海在和上海市主要負責人談到上海港起源時,曾經問到,既然叫上海,那麼一定就有「下海」了,「下海」又在哪裡呢?當然,我們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同志需要問明白的內容就更多了。
據研究,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上海與蘇南地區為古老的陸地,後經地質升沉、變遷,在距今二萬多年前,上海岡身外緣,即今北起婁塘、嘉定,經南翔、馬橋,南至拓林一線以東一帶,悉為海水浸沒,以西一帶則逐漸淤積成陸。近年考古發現,青浦崧澤遺址、金山查山遺址、上海馬橋遺址等,表明六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這一帶勞動、生息。所以有學者概言:「上海歷史六千年」。當然,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區,在六千年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推移,先民們的活動也不斷順勢東移。
起初,這里只有幾戶人家靠打魚為生,直到十一世紀才形成村藩,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成鎮,因地處上海浦西,故稱上海鎮。上海浦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在明代永樂年間被黃浦江浸沒。與其相對的有一條下海浦,在近代租界辟設以後被填沒。今楊樹浦地區有下海廟遺址,不久前,在原址重建了下海廟。
至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設立市舶司,為當時全國七大市舶司之一,負責管理中外商船,對貨物征稅(在今光啟路上)。此後十五年,元二十九年(1292年)經松江知府奏准,正式設置上海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9月動工築城,當年11月就完工,築成一座周圍9里、高2丈4尺的城牆,城牆外還有護城河。1914年冬拆城牆,填護城河,修築了環城圓路,也就是現在的中華路、人民路。
1949年5月27臼上海解放,掀開了上海歷史新的一頁。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而不是在傳統城市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同時,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50年的上海人口,本地的只佔15%,非本地的高達85%,國內移民大都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國際移民來自英、法、美、日、德、俄……近40個國家,最多時高達15萬人。在一個多世紀中,大規模的國內移民潮有:太平天國期間,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凈增了11萬人。抗日戰爭初期,主要是孤島時期,僅4年時間,上海人口凈增了78萬人。解放戰爭期間,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凈增了208萬人,勢頭之猛世界罕見。上海也是中國最大港口經濟發達的城市。是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這里最早開辦西人工廠和學校,最多引進西式建築、市政管理,等等。上海人的行為方式、婚喪嫁娶禮儀,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就連編門牌號碼、人車分道等等,也都是學自西方。
上海開埠以後,西學東漸,海派崛起,雲蒸霞蔚,日趨突出,到上世紀30年代達到極盛。上海成為文化中心是多層次的。它既是進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創刊、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創作……與此同時,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應地活躍起來;而反動文化也相當猖獗。還有像《嫖界指南》這樣的妓院文學、色情文化也泛濫成災。五花八門的小報,是上海的又一道「風景」。可以說,當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層次、綜合性的復雜的共同體。這也許就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徵吧?
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很快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乃至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物。
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文壇有過一次關於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爭論,對海派文化褒貶不一,這里不及細述。魯迅先生於1934年2月3日的《申報自由談》發表儼京派」與「海派」》一文,他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糊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國舊習,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我們應該從魯迅先生這一深刻的分析中得到教益,客觀全面地分析認識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分期問題,我認為是否可以分為:
萌芽時期,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就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礎,開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長時期:1843-1949年期間,特別是19世紀30、40年代,上海「八面來風」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
轉折時期:這又可以分為兩段:1949-1965年間,建國以後,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夏衍、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很正常的轉移,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個中國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罄竹難書。 •
成熟時期: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浩劫,開始拔亂反正,在全中國范圍對「文革」進行反思,進行平反冤假錯案,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上海以話劇《於無聲處》和小說《傷痕》為起點,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開始新的繁榮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煥發了青春,充滿了活力,健康地發展,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向成熟。
當然,海派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存在這樣那樣前進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這是不難解決的。
海派文化基本特點
同國內其它地域文化,如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比較,海派文化有哪些獨特之處?我認為,首先必須明確,海派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上的一叢樹枝,同中華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較多的一個復雜的地域文化,需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認識,給予正確的評價,以便清醒地加以揚棄,積極而又慎重地看待。
什麼是海派文化?它的定義應該怎樣表述?我們不妨先看一看:上海灘通向五湖四海,上海人宋之四面八方,上海人講話多有南腔北調,上海戲劇舞台上常年百花爭艷,上海的菜餚兼有多種口味,上海的建築物堪稱萬國建築博覽會……真是五色斑斕,異彩紛呈,充滿競爭,洋溢活力……
要對海派文化下一個定義,首先,要對什麼是文化有個一致的定義,因為全世界對文化的定義多達260餘種。我傾向於中國《辭海》給「文化」的定義:「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藝、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但對此還需要概括得簡明扼要,是否可以說: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和?那麼,我們再來對海派文化下定義,是否可以說:「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明的總和」?顯然這過於簡括了。
我個人意見: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徵,我以為可以說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一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二是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了連台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三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後,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別對待。

⑺ 海派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啊

海派有多種含義。
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
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
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一、國畫流派。「海派」又稱「海上畫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任伯年、陳逸飛等。
二、京劇流派。最著名的當屬麒派創始人周信芳。
三、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張愛玲、穆時英、施蟄存等著名作家。甚至有人將矛盾、魯迅也歸為海派作家的行列。

⑻ 海派文化的代表

飲食上的主要是咖啡,西餐等,建築是花園洋房建築,還有西服也是
海派,是近年來倍受關注、也倍受爭議的話題。
倍受關注,是因為改革開放使中國再次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上海再次走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成為經濟界、文化界研究的對象。研究上海,自然離不開對上海文化、對「海派」的研究。
倍受爭議,是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概念寬泛、內涵和外延都無從嚴格界定的命題。一旦有人想給它下一個定義,馬上就會有人唱反調。到後來,甚至究竟存在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海派,也成了爭論不休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有些權威人士、權威機構在海派問題上往往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迴避表態。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當代權威性極高的《現代漢語詞典》沒有迴避這個問題,給「海派」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泛指上海的風格和特色:如海派川菜、海派服裝。」
按照這個定義,大人物這本書正是記錄了海派文化特別是海派戲劇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周信芳、歐陽予倩、田漢、夏衍、桑弧等和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許多重要文化活動的資料,從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⑼ 海派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海派文化的特點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1、開放性:表現在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2、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

3、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4、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

(9)海派文化的誰創造者擴展閱讀

海派文學主要有以下三個的意識:

1、都市文化意識.

(1)、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

(2)、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盪在十里洋場。海派文學里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

2、市民文化意識。

(1)、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

(3)、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

3、文人文化意識。

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閑適型、批判型、哲理型。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分,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

⑽ 上海文化為什麼被稱為「海派文化」

先網路介紹啥叫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克勒」是英語「Colour」的音譯,也有經典(Classical)的衍生義。最先吸收結合中西方文化的「老克勒」土洋結合,形成了早期的「海派文化」。21世紀,年輕「小克勒」繼承了海派文化的精髓。


閱讀全文

與海派文化的誰創造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