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悼會後為什麼要吃豆腐羹和糖水
喪家為何辦豆腐羹飯
吃豆腐羹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是否蘊含有特別的文化觀念?地方風俗資料上鮮有解釋性的記述,從而給人們各抒己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民間傳說,戰國時人樂毅性孝順,父母喜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壽。父母故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乃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於江淮的民間傳說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取回食之。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三年,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
現代學人認為上述幾種傳說均屬後人附會之辭,但其中也反映出某種民俗信仰的因素。如浙南武義江一帶迄今尚有喪家於壽終老人殯葬之日煮一大鍋"長壽豆"酬謝參加葬禮者的傳統風俗,寓意"添壽";又如服豆養生的觀念由來已久,與增壽有相通之處。所以對吃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不妨從此類民間俗信中入手探索。
有人推測豆腐羹飯習俗是古人以小豆避煞法術的變異。《荊楚歲時記》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可見南方地區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災疫祓除不祥的習俗。古人以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或以凶殃,不免有癘疫之氣纏繞屍身,故請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可除去疫氣或不祥。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是一種驅散"陰氣"的方法。豆腐以既圓且硬的黃豆為原料,製成後呈雪白之色,是金氣的象徵,這與舊時道家對豆腐性質的解釋相通,如所謂《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言:"淮南王(劉安)得飛騰變化之道,煉五金成寶,化八石為水,得草木製化之理,乃作豆腐"雲雲,可見豆腐有克殺陰氣的奇效,適合送葬者食用。此外,還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的形成,可能與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黃豆為"舍緣豆"的習俗有關,含有祝禱逝者結緣佛法以度來生的理念,同時又增進了喪家與送葬賻奠者之間的情誼。
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的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緣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謎。
Ⅱ 豆腐湯的來歷
豆腐湯,用料極為普通,不過就是豆腐、豆齋餅、百葉絲、油生腐、豬血(現在大都是用鴨血),也有放點新鮮肉末的,加入澱粉後稍稍勾芡一下燒熟就成了。別的城市也會有豆腐湯,但一般都是午飯、晚飯時作湯菜的,常州不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常州人是拿豆腐湯做早餐的,這在全國可能也是僅此一城。食用豆腐湯時,在色澤鮮亮,湯汁濃香的湯中根據喜愛,或加點大蒜葉或香菜末或榨菜絲,攪一攪,然後邊喝湯邊吃油條麻糕,實在是暢快淋漓的美味享受,用老常州的話來說,最好吃的豆腐湯在西瀛里原迎桂饅頭店,吃那裡的豆腐湯,就是有人來打他三個嘴巴子,他也不會歇嘴的!
豆腐湯這么討常州人歡喜,說起來還有點來由,我就聽到過兩個傳說。
一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前後六次駕巡常州,有一次就住在常州狀元錢維城家裡。那天早餐,錢維城給乾隆準備了一碗豆腐湯,外加兩根油條一塊麻糕,乾隆覺得別有風味,吃得也津津有味,連連說著「好吃,好吃」,還問起常州人怎麼早餐就喝湯?
錢維城就給乾隆講了個故事,說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說是朱元璋做和尚時,曾跟著方丈到常州紅蓮寺拜訪,那年常州地區鬧乾旱,連續五十多天沒下一滴雨,大災之年,紅蓮寺也拿不出什麼好吃的食物,廚房裡就把米飯粒、青菜葉、豆腐塊,加上很有名氣的常州豆齋餅,倒進鍋里燒熱後端給方丈和朱元璋吃。已經餓得半死的朱元璋一陣狼吞虎咽之後,舌唇上還殘留著美味余香,就問大師這是什麼湯,大師說是「珍珠翡翠白玉湯」(珍珠就是米飯粒,翡翠就是青菜葉,白玉就是豆腐塊)。朱元璋做了皇帝後,還經常思念在常州紅蓮寺吃過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美味,就把紅蓮寺大廚請到南京城去,讓他再做「珍珠翡翠白玉湯」給他吃。朱元璋吃後,覺得平淡無味,沒有以前那麼鮮美爽口,問:「師傅做的湯怎麼沒有從前那麼美妙好吃了?」大廚說:「只有飢餓的人吃東西才覺得味美,如今你當了皇帝,吃盡天下美味佳品,那湯只是普通百姓家的家常食品,自然是抵不上皇家御膳美味的……」朱元璋為了不忘過去的苦難和黎民百姓對他的恩情,他經常讓御廚給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湯」當早餐吃。
乾隆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常州人早餐吃豆腐湯還有教人感恩的含意在裡面呢!
Ⅲ 豆腐起源於哪個朝代
豆腐起源於中國西漢時候。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3)豆腐羹的發明擴展閱讀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紹豆腐製法。
在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不太熟悉豆腐,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物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