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
前20多年的時間里,標有中國製造的一般產品遍布了全世界各個角落,中國製造的商品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主力軍。
全世界所有人,購買商品首先是看該產品的實際用途,再次考慮價格,沒誰先把哪國製造確定為唯一選擇,世界上大多單件商品上確實標注了中國製造字樣,給人們的感官印象中國的製造業很發達。
本人不懂英文,made in china 據說是不區分中國製造或在中國製造的,中國製造和在中國製造,漢語的區別就大了。
其實世界上很多商品標注是中國製造實際是在中國製造,由於當時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現在中國勞動力的價格發生了變化,因此,這些商品就要從新標注,越南、緬甸、印度製造。
20年後的今天,世界消費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製造的優勢已經消失,製造業需要轉型升級,由簡單的製造轉變為創造。
製造業屬於實體生產行業,為人類的社會生活提供著一切物質產品,另外是服務業,政府管理、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經商、交通運輸及各種各樣的公司等等,他們在提供著全部的社會服務,所創造價值是虛擬狀態的,實體生產經濟和虛擬服務經濟共同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在中國對這兩個經濟的體從業人進行比較,不論社會地位和工資收入相差的都很遠,如果是個孩子,問他長大後最大的理想是什麼?他說想做一個生產馬桶蓋的工人,毫無疑問,必定遭致家長的一頓胖揍。
少年強中國強,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也要從娃娃抓起。
⑵ 中國製造怎樣才能推進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和國防科工局今天發布了《促進裝備製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指南》,提出到2018年,裝備製造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質量信譽形象明顯改善;一批企業邁入產業價值鏈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⑶ 請你談談如何才能實現更多的「中國創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的本質是創新。趕超發達國家,關鍵靠創新。把科技進步的基點放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上,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⑷ 怎樣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自主創新
⑸ 如何實現中國創造2025,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方向
1. 發展對策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⑹ 如何讓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儀表製造能力體現著國家的先進生產力,提升儀器行業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是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必經之路。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平均每年不低於8%的高速增長,然而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到6%-7%,未來我國如果想要實現經濟增長必須更多地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人口基數大,應試教育成為了更快速地篩選優質生源唯一途徑,長期以往培養出的學生只會考試,卻不懂得如何創新。
我國儀器企業發展往往走兩級分化的道路,龍頭企業占據行業領先地位,主導著我國儀器市場的平衡,而眾多中小型企業由於核心競爭力的缺失以及品牌培育的意識薄弱,往往容易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被淘汰,面臨生存問題。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還是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不足,具有核心的技術專利少。其次是「中國企業不尊重知識產權」。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技術開發公司李榮昌處長曾發表了《企業專利戰略》講話,其中就提到專利技術對於企業生命力的重要性,即申請專利可以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採取主動權,確保生產和銷售的安全性,同時對增加企業無形資產,增強公司產品競爭力也有重要作用。
⑺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知識分析如何實現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1)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與上升,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要實現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必須答堅持發展觀點。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 互轉化,我們應該創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向好的方面轉化。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 轉變。為此,要採取措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辯證否定觀要求不斷自我否定,要有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要善於否定「中國製造」,堅持開拓創新,達到「中國創造」。
(4)事物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實現中國創造,必須注重中國製造的創新積累,為中國創造積累條件。
⑻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加強與國外科技技術進行交流。
中國製造只能讓中國人干低附加值的工作,並且對整個國家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受制於人,隨著人力資源成本增加,製造業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成本低的國家。中國創造具有高的附加值,屬於產業鏈的上游,從世界范圍的角度說,就可以用些無形的東西換回巨額的財富,可以使整個國家產業更加健康。
(8)怎樣實現中國創造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在過去基礎上繼續保持長時期的較快增長,就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讓自主創新成為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經濟生態效益、有效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環節和可靠保證。
強調自主創新是基於中國國情、實現國家自強、自立和趕超需要而做出的英明決策,是克服過分技術依賴,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質量,決定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決定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是支撐國家強盛的筋骨,事關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安全,事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後勁,因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⑼ 中國製造如何變成中國創造
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
工業革命以前地球上幾乎一半的應用科學的發明都是中國人鼓搗出來的。
因為當時中國有相當高的GDP和工業產值。
說白了就是國家有錢、大家可以鼓搗、並且長期鼓搗。
到了近代、內憂外患、大家一沒時間、二沒精力、三沒鈔票、就沒法鼓搗了。
現在是國家有錢了、處於上升階段、等到人們再富裕和寬裕一點。
就又會去鼓搗了。